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指出世界上的核弹理论水平接近极限,接下来重点可能不在大型核武器身上!为了让国家不再落后于人,他联合于敏向中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你如今刚做完手术,就不能先好好休养等好转了再整理” 看到丈夫一边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躺坐难安,手里还不停地整理资料,写稿子,许鹿希的心里很是心疼。 “我的情况我心里有数,我可以等,但是咱们国家等不了,我必须得尽快把这些东西整理好交给国家” 在邓稼先夜以继日的研究与整理下,与于敏等人共同商议后,把自己反复修改的一封信交给了许鹿希。 “这封信事关咱们国家今后的发展,比我的命都重要,你一定要交到中央” 而这封信就是邓稼先等人的联合建议书,其中详细分析并阐述了关于今后核武器研发与实验的方向,对我国核武器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封信的影响直至今天。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当时国际上对我们并不认可,甚至进行技术封锁,而我们此时的确没有非常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因此,当时的处境非常艰难。 在国家和无数专业人才的投入下,我国的军事实力得到很大提升,尤其是在当时,核武器一直垄断在西方那些发达国家手里,当我们掌握了核武器技术之后,在国际上的地位也随之提升。 邓稼先作为我国核武器研究专家,自学成回国之后就一直致力于我国的核事业,无论是自己做实验还是带团队都是一丝不苟。 核武器对身体的危害是不可逆,即便是做好防护也难免会受到辐射的影响,但是在当时的核武器研发试验中,45次里有32次是邓稼先参与的,还有十几次是由他现场指挥的。 而在一次核试验中出现的意外,却对邓稼先产生了不可逆的影响。核弹落地后本该有巨大的蘑菇云但是这次却没有,这让大家都非常担心,“核弹没有爆炸,那究竟到了哪里?” 为了尽快找到消失的核弹,大家开始在茫茫的沙漠上进行寻找,而此时的邓稼先也要亲自前往。 “我们去,你不能去,太危险了” 虽然知道他们都是为自己着想,但是这对于邓稼先来说并不算什么。“你们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核弹,我要自己去” 而邓稼先也的确找到了那颗核弹,但是因为当时他为了查看用手直接触碰了,所以身体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会有病房里的一幕,彼时的邓稼先刚做完手术。 邓稼先从事核研究多年,也对当时掌握核技术的美苏两国有所了解。他明白,虽然中国的核事业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是美苏他们已经研究了很久,核试验更是超千次,掌握的技术已经趋近于极限,为了防止其他国家的研究,肯定会禁止核试验。 所以邓稼先才会如此着急,忍着病痛也要将自己的建议转达给国家。而邓稼先提到的用计算机模拟核试验,转向精而小的核武器研究也的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来核试验就被禁止了,而在此之前由于邓稼先的建议,我国已经进行了数万次的模拟实验,掌握了很多数据,甚至领先于很多国家。 相比于大型核武器而言,小型核武器不仅更节省材料,适用的场合也相对灵活,还可以搭载导弹。而邓稼先等人的建议,也使得我国在核武器研究上赶超国际,直至今天我们在一些关键领域也是遥遥领先。 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际,邓稼先依旧惦念着祖国,而为中国为核武器奉献一生最后也因核辐射去世的他只说了“永不后悔、死而无憾”。 参考资料
196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周恩来(任主任)、贺龙、李富春、李先
【3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