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专家!”近日,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在记者接受采访中发问:“35岁找工作犯法吗?一边让老百姓延迟退休到65岁,一边把35岁打工人的简历扔掉,年龄歧视已经成一把悬在打工人头上的刀!” 2025年3月的北京国展中心,35岁的陈立捏着滚烫的简历穿梭在展位间。 打印机刚吐出的纸张上,12年互联网从业经验被加粗标注,却在第7个展位前再次遭遇暴击——HR扫了眼简历抬头,直接推回:"我们只招35岁以下的。" 塑料椅上的水渍洇湿裤脚,他想起昨夜妻子将"年龄改小两岁"建议,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这是陈立失业的第183天。 手机里存着327条招聘信息,98%标注"35岁以下",剩下的2%是快递员和保安岗位。 某互联网大厂的面试曾进展到终面,却在HR看到身份证时突然改口:"您的经验很丰富,但团队需要更有冲劲的年轻人。" 所谓"冲劲",在行业黑话里等同于"能接受996、能熬夜改方案、能接受薪资腰斩"。 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在驻地收到的万封来信中,35岁求职者的血泪控诉占比达67%。 这位社会保障专家在分组讨论时举起某企业的招聘海报: "一边是延迟退休到65岁的政策要求,一边是35岁就被判定'失去价值'的职场现实,这是对人力资源的系统性浪费。" 数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触目惊心: 35-50岁劳动力占全国就业人口的41%,却在互联网、金融等行业遭遇"显性年龄歧视",简历通过率不足8%。 某招聘平台的暗箱操作更令人心寒——系统默认将35岁以上简历标注为"谨慎通过",HR日均处理简历超200份时,根本不会点开这些"高危简历"。 在深圳某科技公司的战略会议上,38岁的技术骨干李明正经历年度"优化谈话"。 CEO指着屏幕上的人力成本报表:"你的年薪是新人的3倍,但代码产出量只有他们的1.5倍。" 投影的光线映在李明熬白的鬓角上,他刚想反驳自己主导的项目曾为企业节省近千万成本,却看见新来的95后总监已经在分配他的工位。 这样的场景每天在全国上演。 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35岁以上求职者平均投递56份简历才获得1次面试,而25岁以下求职者只需8份;更残酷的是,即使入职,他们的晋升概率比年轻人低42%,被列入"裁员优先池"的概率高3倍。 郑功成的联名提案在两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关于禁止就业年龄歧视的立法建议》附上了312个真实案例,其中包括某高校博士因"35岁以上"被拒聘、某国企中层干部失业后送外卖的调研报告。 最高法随后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某企业因在招聘启事中注明"35岁以下"被判赔偿12万元,成为标志性事件。 地方政府开始破冰,浙江将公务员招考年龄放宽至40岁,深圳出台《反就业歧视条例》,对年龄歧视开出首张50万元罚单;企业层面,某新能源车企设立"资深专家通道",35岁以上员工可凭专利和项目经验直接晋升,首批27名"高龄"技术骨干获得百万年薪。 陈立在失业第217天收到某中部城市的offer,这家响应政策试点的企业取消了年龄限制。 他不知道,此刻地球另一端的美国硅谷,45岁的工程师正依据《就业年龄歧视法案》起诉谷歌,要求赔偿1800万美元;日本东京的"银发人才中心"里,62岁的前银行职员正接受再就业培训,政府为雇佣60岁以上员工的企业提供40%薪资补贴。 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63%的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职场年龄歧视,中国35岁现象只是其中极端案例。 当德国通过《反年龄歧视法》将退休年龄与就业保护挂钩,当新加坡立法要求企业证明年龄限制的必要性,这场关于"年龄价值"的全球辩论,本质是对工业文明时代"青春崇拜"的集体反思。 陈立入职新公司那天,工位隔板上贴着郑功成代表的发言摘要: "年龄不应该是简历上的死刑章,而应该是经验值的刻度表。" 他打开电脑,发现部门30%同事超过35岁,有人带着前公司的专利,有人背着创业失败的教训,这些曾被视为"负担"的经历,此刻正转化为项目攻坚的核心优势。 35岁现象的破解,始于郑功成代表的振臂一呼,成于千万打工人的艰难抗争。 当社会将年龄异化为效率工具,当企业用"年轻"掩盖管理无能,当政策在退休与就业间制造撕裂,最终伤害的是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生态。 正如经济学家周天勇在调研报告中写的: "否定35岁的价值,就是否定每个人的未来。" 当我们撕掉简历上的年龄标签,才能真正看见——每个年龄段的打工人,都值得被时代温柔以待。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 中国青年报,《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延迟退休后,尽快遏制“35岁就业歧视现象”》
“这才是真专家!”近日,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在记者接受采访中发问:“35岁找工作犯
子焓
2025-04-25 17:31:0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