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信还有人看到这位邓奶奶,不肯送上一束花,不肯留下一颗爱心,不肯为她老人家说一句“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 敬请看官老爷们点一下“关注”,可以留下您的精彩见解,感谢分享与支持! 梅香愈久愈芬芳,就像邓颖超的百年人生书简一样,1949年深秋的北平城,邓颖超搀着宋庆龄走下列车时,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广州街头的初见。 那时的宋先生穿着月白旗袍,在妇女协会演讲台上挥毫写下"天下为公",台下扎着麻花辫的自己激动得掌心发红。 谁曾想,这位国民党元勋之妻,竟会与共产党人结下跨越半个世纪的生死之交。 要说邓大姐最厉害的本领,得数把原则刻进骨子里,偏又能用柔情化开最硬的冰疙瘩,比如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亲自交代她去上海接宋, 但是,北平对宋先生而言,是不忍心再踏足的地方——孙中山先生正是在此病逝。 只见邓颖超提着竹编食盒登门时,宋宅庭院里的桂花落得正急,庆龄先生,这是恩来亲手腌的梅子。 然后她轻轻揭开瓷盅,酸甜气息在空气中漫开,连续七昼夜的恳谈,从黄埔军校的峥嵘岁月聊到新中国蓝图,宋庆龄终于含泪点头: 因为此前,她原对共产党人都是一些误会,倒是邓妈妈这双会说话的眼睛,在她看来,像极了守常先生。 而在重庆周公馆的岁月,邓颖超的会客厅堪称"统战沙龙",某日何香凝拄着藤杖来访,粤语如连珠炮般倾泻,周夫人,你们当真要同国民党彻底决裂么。 邓颖超不慌不忙沏着六安瓜片,茶烟袅袅中说起1925年廖仲恺先生遇刺那夜,自己带着妇协姐妹连夜赶制黑纱的往事。 何香凝手中的茶盏突然停住,这位国民党元老夫人忽然用粤语哼起《国际歌》,唱到第三句时,两双布满皱纹的手已然紧紧相握。 最令人动容的,要数1981年那个料峭春日,宋庆龄躺在病榻上,枯瘦的手指死死攥着邓颖超的袖口:周夫人,她艰难开口...想入党。 邓颖超俯身贴近她耳畔,听见气若游丝的恳求,忽然想起1924年国共合作时,两位女士在黄埔岛种下的那棵木棉树。 当晚中南海会议室灯火通明,叶剑英元帅一拍桌子:宋先生要入党,举双手赞成! 就这样,88岁的宋庆龄在邓颖超怀抱中,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思想入党,再说起邓颖超的细腻,西花厅的老海棠树最有发言权。 1950年代某次妇联会议间隙,她发现何香凝总在揉搓膝盖,连夜让警卫员找来虎皮垫。 后来每次开会,总见何先生座位上铺着软垫,有时是虎皮,有时是羊毛毡,倒像开起了"养生座谈会"。 就连何香凝去世前,还记挂着,要将珍藏的《老梅新枝双牡丹》托人转交,画轴里掉出张字条:此画当赠与懂梅之人。 在天津卫直隶第一女子师范读书时,邓颖超就是出了名的"小辣椒"。 1919年五四运动当天,这个15岁的姑娘踩着花盆底鞋,带着女师同学把"提倡国货"的标语贴满劝业场。 谁能想到,当年那个在南开操场振臂高呼的少女,日后会成为统战工作的"定海神针"。 她晚年常摸着耳朵上的疤痕笑言:这是当年反对包办婚姻,被族老拿茶盅砸的。 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在睡梦中离世,护士整理遗物时,在樟木箱底发现个蓝布包,里面整整齐齐码着121封未寄出的信。 最新那封写于1986年,收件人是台湾某所小学:听说你们在教《小桔灯》,可否代我向孩子们问好? 北京的海棠快开了,冰心姐姐若在,定要折几枝插在胆瓶里……泛黄信笺上,泪痕洇透了"统一"二字。 如今站在天津周邓纪念馆,望着玻璃柜里那件补了又补的旗袍,恍惚能看见1925年广州文德东路上,21岁的新娘子将结婚贺礼换成革命经费。 她不要金镯银链,只要何香凝手书的"同生共死"四个字,历史老人最是公允,当有人忙着在纪念碑前献花时,真正的革命者早已把信仰融进血脉,化作滋养后人的精神沃土。
我不信还有人看到这位邓奶奶,不肯送上一束花,不肯留下一颗爱心,不肯为她老人家说一
安卉的
2025-04-26 09:38:38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