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为何能凭借剩下三座城而收复原有的领土? 齐国吞并宋国让六国愤怒,在燕国的建

品古观今呀 2025-04-26 10:03:57

齐国为何能凭借剩下三座城而收复原有的领土?

齐国吞并宋国让六国愤怒,在燕国的建议下,五国联合攻齐。五国联军让齐国节节败退,失去大量土地,最后剩下的只有三座城池。

强大的齐国最后留下的只有三城,离灭亡也不远了,但齐国就是凭借这三城绝地反击,反而拿回了自己所有的土地。只靠三城,完成绝境翻盘,齐国也是出乎众国意料。  

这三城并不是随随便便的三座普通城池,有聊、莒、即墨。其中聊城在历史上的归属问题存在一些争议,这里就具体说。莒和即墨两个城池对齐国来说是重城,可以说这两个城池的存在为齐国很大程度保留了实力。

齐国本身就设有五个都城,包括真国都临淄以及后来设置的平陆、阿、即墨和莒。五个都城,齐国手上留着的就有两个,三座城池,都城就占两个,齐国还没有被彻底消耗完。

更何况即墨一直都是齐国的经济重地,当时能在即墨轻松收集到一千头牛,说明农业相当发达,百姓也过得富足。这还是在战后的即墨,可以想象出战前的即墨是何等繁荣。

即墨的富饶也给了齐国硬撑下去的底气,农业发达的根本原因无非就是人口多耕地多。人口一多兵力自然也多,养活军队对即墨而言不是难事,即墨是个易守难攻之地。如果燕国想强行顶着这三城的压力灭亡齐国,可能是又一个长平之战。

但是秦国有打长平之战的底气,燕国可没有。燕国当时的国力支撑不起这样的长期战争,即墨这样富饶之地,打下来很难。更何况本来齐国就只剩下三城,所有兵力都在三城之中,齐国到底是霸主多年的诸侯国,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齐国还是有防御的能力的。

这个时候选择强攻无非是把齐国逼上绝路,触底反弹,齐国的殊死反抗怎么也不是燕国可以承受的。最后也是让齐国用三城成功守下了看似摇摇欲坠的齐国。  

明明是五国伐齐,可只讨论了燕国没有实力强攻,这要从齐国庞大的领土说起。乐毅连下70城,就这一句话就能说明齐国原本的幅员辽阔。本来就是五国联军一起的,这么大的一块土地谁不想横插一脚,多分一点。

五国伐齐之前只说了一起打齐国,还没有讨论到怎么瓜分这个问题,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几个国家之间又有了新的矛盾。燕国也是在这个时候,趁所有人不注意占领了齐国大片土地,看着就像是燕国独吞了齐国一样。

燕国是得到了好处,但其他国家依然不可能善罢甘休,更何况燕国本身实力也不强,其实要燕国守住得到的这一大片土地都很困难。燕国采取的也主要是安抚政策,希望让民众自己归顺,而不是采取暴力镇压。

说到底,还是因为燕国实力不允许。燕国守住这些领地要面对的不止是原本齐民的反抗,还有其他国家的虎视眈眈,这个时候根本不可能再分心攻打齐国。

燕国在“吞并”齐国以前是被齐国先一步灭国了,是碍于其他的压力,齐国放了燕国一马。但战争既然发生了,死伤就必不可免,本来燕国在七国中实力就较弱,在这样的损耗下兵马更没多少。

齐国国土辽阔,就算是原本的燕国想要用兵力一下子消耗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更何况是已经经历过一次灭国的燕国。燕国分不出多余的兵力捍卫得到的领土,看着燕国已经得到了齐国,但其实这是一种不稳定的统治,这么一大块肥肉随时都有易主的可能性。

齐国这么一个强国,如果真的被燕国消化,那燕国只会比当初的齐国更为强悍。这是秦国和其他国家不愿意见到的,没有阻止燕国的表面统治也是知道燕国消化不了齐国。但是一旦燕国真的能够彻底覆灭齐国,这件事又要另当别论。

当初齐国迫于压力放了燕国一马,如今燕国自然也要迫于压力没办法对齐国更近一步。对其他几国来说,这次能够重创齐国就是最好的选择,毕竟没有哪个国家希望再崛起一个国家。碍于没有能够满足所有人的“分赃”,齐国被重创成了心照不宣的选择。

齐国也靠着剩下的两个都城,成功休养生息,最后完成了逆境翻盘。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