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都无法解释!”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来临前,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不抓教学,每年都组织一到两次针对自然灾害的疏散演练,不仅如此,他还先后两次向教育局申请资金,对学校年久失修的教学楼进行加固,这在当时被人们说成是“不务正业”。 (参考资料:科学时报:“一页纸”可以挽救多少生命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2008-6-11)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山河破碎,无数生命在这场灾难中消逝。在一片废墟与悲痛之中,安县桑枣中学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全校师生仅用1分36秒就全部安全疏散撤离,无一伤亡。当周边学校的教学楼纷纷倒塌,师生死伤惨重时,桑枣中学却宛如一座坚固的堡垒,守护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校长叶志平。 叶志平刚担任桑枣中学校长时,就注意到学校那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楼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这栋楼是由一所工厂的子弟学校改建而来,施工过程并不规范,楼板的承重能力不足,楼梯栏杆也十分单薄。叶志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一旦发生意外,这栋楼里的师生都将面临巨大的危险。 于是,叶志平开始了艰难的“化缘”之路。他多次向教育局申请资金,希望能对教学楼进行加固。可在当时,教育资源本就紧张,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做法,觉得他放着教学工作不管,净操心这些“有的没的”,甚至有人说他是在浪费资源、“不务正业”。 但叶志平没有放弃,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先后申请到了资金,对教学楼进行了全面的加固改造。他亲自监督施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只为给师生们打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除了加固教学楼,叶志平还有一个让人不解的举动——每年组织一到两次针对自然灾害的疏散演练。每次演练前,他都会精心策划,制定详细的疏散方案,明确每个班级的疏散路线和集合地点。 叶志平却始终坚持着。他常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只有平时多演练,关键时刻才能少流血。”正是这种未雨绸缪的坚持,在汶川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地震发生时,桑枣中学的师生们并没有惊慌失措。在警报声响起的瞬间,他们迅速按照之前演练的要求,用双手护住头部,有序地向楼下疏散。老师们站在楼梯口、拐角处,指挥着学生们快速撤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安全。仅仅1分36秒,全校2300多名师生就全部疏散到了操场上,毫发无损。 汶川地震时,其他学校与创造奇迹的桑枣中学形成鲜明对比。许多学校因未开展类似演练,地震发生时,师生惊慌失措,不知如何逃生。部分学校教学楼倒塌,师生被埋;还有学校在疏散时秩序混乱,发生踩踏事故,导致不必要的伤亡。统计显示,不少学校伤亡情况令人痛心,相较而言,桑枣中学全员安全撤离的奇迹愈发显得珍贵。 地震过后,桑枣中学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叶志平也因此被人们称为“最牛校长”。他用实际行动证明,那些曾经被认为“不务正业”的举动,其实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和保护。他的故事,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反思科普教育和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在灾难面前,我们往往会感叹人类的渺小和无力。但叶志平的做法告诉我们,只要提前做好准备,就有可能在关键时刻挽救无数生命。科学或许无法准确预测地震何时发生,但我们可以通过科普教育和安全演练,让人们学会在灾难来临时如何正确应对,提高生存的几率。 日本也是一个地震多发国,他们深知地震的危害,因此非常重视防震教育和演练。在日本的学校里,经常会进行地震演练,学生们从小就接受防震知识的教育,知道在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正是因为这种长期的教育和演练,在面对地震时,日本民众能够更加冷静、有序地应对。 而在我国,长期以来,地震科普一直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搞科普可能会引起社会情绪波动,让人们过度恐慌;另一方面,不搞科普又对公众不负责任,一旦发生地震,人们将缺乏应对的知识和能力。 在汶川地震后,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很多人开始意识到,科普教育不能再被忽视,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活动。在地震多发区,应该加强地震科普教育,让人们了解地震的危害和应对方法;在台风、洪水等灾害多发区,则应该重点普及相关的防灾知识。 叶志平校长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安全教育和疏散演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科普教育。 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够从每一次灾难中吸取教训,不断加强科普教育和安全意识,让更多的生命在灾难中得到保护。让我们记住叶志平校长,记住他为桑枣中学师生所做的一切,也记住他带给我们的启示:灾难无情,但人可以有备无患!
“科学都无法解释!”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来临前,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不抓教学
醉卧桃花林间
2025-04-26 10:35:19
0
阅读:99
用户10xxx46
敬至叶校长[祈祷][祈祷][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