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等功臣张长海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记录,他潜伏在敌人阵地中长达3天3夜,不吃不喝,大小便就地解决,在405高地战斗中,张长海全身负伤10多处,但他仍然带领全班战士,奋勇冲锋,攻克了8号敌洞,登上了主峰,立下了一等战功。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一位战士的名字至今仍在军中被反复提及,那就是张长海,一位真正的铁血英雄。 南疆边境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张长海所在的连队奉命参与405高地的攻坚战。 这一战,是整个战役中最艰苦、最惨烈的一场。 敌军凭借高地构筑了密集的火力网,多层次的掩体和交叉火力让无数战士无法接近。 就在这样一片死亡地带中,张长海主动请缨,带领全班战士,从敌人防线侧翼渗透。 他像一头豹子一般,悄无声息地贴近敌阵。 他亲眼目睹敌人变换阵地,布设地雷,但他硬是一动不动,仿佛成了一块岩石。 当攻击命令下达,张长海第一个冲了出去。 他身中十余处弹片伤,鲜血染红了衣襟,却始终没有倒下。 在那一刻,他咬牙坚持,带领全班战士奋勇冲锋,一举攻克敌人重兵把守的8号洞口,最终登上了405高地的主峰。 这一战,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士气,也重创了敌军防线,张长海因此荣立一等功,成为全军通报嘉奖的战斗英雄。 可战场上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的他,回到地方却迎来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退伍后,张长海回到了家乡,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当年的战伤让他落下了终生的病根,尤其是阴雨天气,腿部伤口隐隐作痛,脑袋还常常发晕。 但他从不声张,甚至没有主动去申请应得的优待。 按理说,一等功臣在国家制度中应该受到优抚,安排工作,享受医疗补助。可张长海却是个“犟人”,从不向政府张口。 他总觉得,国家已经给了他荣誉,不能再给国家添麻烦。 于是他靠着在家种地、做些零工维持生计,把能用的全家积蓄都搭了进去也没吭一声。 直到某一年冬天,家里连米都吃不上了,妻子实在熬不住,偷偷跑去镇政府反映了情况。 工作人员一开始还以为她夸大其词,可当听说她的丈夫是张长海,一等功臣,竟然快饿死了,整个办公室都炸了锅。 “你说谁?张长海?就是那个在405高地打过仗的张长海?!”镇长的脸都白了,“这要真出点事,咱们这工作谁还能保得住!” 于是,从那天开始,办事效率突然高得惊人。 不到两天,民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纷纷上门慰问,不仅为张长海落实了优待政策,还紧急安排了专项医疗检查、生活补贴,并协调村里给予帮扶。 “英雄不能饿着!”这是镇长在会议上拍桌子说出的原话。 日子一点点地好起来了,村里给张长海盖了新房子,孩子们也得到了上学的机会。 他那双在战场上沾满血的手,终于能握住一碗热腾腾的米饭,不再担心明天的柴米油盐。 但张长海从不摆架子,他还是那个沉默寡言的硬汉,偶尔坐在村头抽根旱烟,看着来来往往的年轻人,有时轻轻咧嘴一笑:“年轻人能过得安生点,我值了。” 有人劝他写回忆录,拍纪录片,说不定还能上电视。 他只是摆摆手:“仗是大家打的,我一个人算什么。” 张长海的故事被村里人一代一代地讲下去,孩子们在课本上读到“对越自卫反击战”,都会跑去问爷爷奶奶:“张长海爷爷,是不是就是那位打过仗的大英雄?” 而张长海自己,只在屋里挂着那枚一等功勋章,从未搬动过。 他知道,那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战友鲜血的见证。 如今,他虽然老了,走路有些颤巍巍,但那份从战场上带回来的坚韧与担当,依然在他身上闪光。 他用自己的沉默和刚强,守住了一个战士最后的尊严,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何为真正的英雄。 信息来源:2020-08-03 宝应县融媒体中心 ——张长海: 传播“红色基因”不停步
1946年9月,大批解放军战士被蒋军俘虏,但解放军战士显然不服气。他们的武器装备
【29评论】【36点赞】
用户15xxx71
向英雄致敬!
用户14xxx89
铁血英雄!
用户10xxx09
英雄更加优待向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