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职人员国籍大审查能否筑牢国家安全与反腐防线? 近日得悉,为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安全风险以及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的需求,中国自2020年开始全方位强化公职人员国籍审查机制。 这一行动聚焦于金融、食品安全等关键领域,目的在于清理违规持有外国国籍或者永久居留权的公职人员,进而维护国家主权与政治安全。 此次审查行动成果斐然。 自2020年新法规实施之后,全国有超过2000名公职人员因违规持有外籍身份而受到处分,金融等领域的权力结构得到显著净化。 例如西安思源学院董事长周延波,因其隐瞒加拿大永久居留身份而被查处,广东省国资委原主任刘富才外逃案也暴露出对“裸官”监管的盲区。同时,审查行动也回应了公众对于“特权阶层”利用双重国籍逃避监管的质疑,通过公开化的程序重建社会信任。 审查行动有着深刻的背景。 在防范境外渗透风险方面,近年来境外资本渗透的案例频繁发生,国家安全部门在2024年的专项行动中对数千名公职人员进行筛查,重点排查那些可能利用外籍身份从事间谍活动或者利益输送的隐患。在打击贪腐与资产外逃方面,2014年超过500名官员外逃,涉案金额达8000亿元,部分人员通过获取外籍身份来转移资产。2 020年《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明确规定,违规取得外国国籍或者永久居留资格者将被撤职或者开除,这填补了制度漏洞。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虽然规定“不承认双重国籍”,但在执行层面长期存在漏洞,新的规定借助生物识别技术、户籍数据联网等技术手段,严格审查公职人员的国籍状况。 未来,审查行动将技术升级与国际协作并重。 海关自2020年开始采用生物识别技术(指纹、虹膜)核验身份,杜绝隐瞒国籍的可能。中国也正在通过《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框架加强国际反贪合作,2024年已经追回外流资产超百亿元。 此次国籍大审查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化风险治理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凭借制度的刚性捍卫国家主权,为全球反腐败斗争提供“中国方案”。 下一步,审查机制将向基层延伸,覆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持续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
中国公职人员国籍大审查能否筑牢国家安全与反腐防线? 近日得悉,为应对全球化背景下
沁沁随心生活
2025-04-26 23:32:19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