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广东老农上山砍柴后,抱着一只野猫回家。妻子怒道:“你怎么竟不务正业!”老农直接将野猫塞到妻子怀里,妻子一摸,吓了一跳。
看着妻子被吓到的模样,老农哈哈大笑起来,说:“我第一眼看见它的时候和你这反应一模一样!”
妻子双手捧着野猫,凑近仔细看,边看边发出赞叹声:“这也太像了,这就是只真的嘛,我估计老鼠也分不清真假。”
当天早晨,老农上后山去砍柴。最近天气比较好,附近的柴都被破得差不多了,想要多砍点,得再往上面爬高一些。
老农越爬越高,直到看满地的枯枝时才停下来,看来这里没人来,连枯枝都没有被捡走。他开始拾掇枯枝,再将一些树的旁枝砍下来,捆好。
做完这些,老农有些累了,坐下来拿出汗烟袋,想抽口烟休息一下。他刚要点烟,突然看见前方不远处有只黄色的野猫盯着他,目光凶狠,似乎马上就要捕上来。
老农不自觉得伸手去想摸根棍子之类的,这小畜生要要真的扑过来,他也有东西防身。
老半天了,这野猫只是盯着,一动也不动。老农觉得不得劲,站起身来走过去,野猫还是不动。老农用枝枝戳了戳,硬绑绑的,难道是只死猫?
老农觉得不像,死猫怎么可能眼睛这么活,还目露凶光。他蹲下身子,仔细看着,用手一摸,不禁笑了。
原来是只陶瓷猫,真不知道是谁的手艺,做得这么像。
老农拾起它,摁在柴垛里,打算带回家,也吓吓家里那老太婆。
夫妻两觉得这黄猫做得如此逼真,人分不清楚,估计老鼠也分不清楚吧。于是, 他们把这陶瓷野猫放柜子上,一是吓吓老鼠,二来也能当装饰用。
村里不少小孩闻讯都来看这栩栩如生的陶瓷猫,看的人多了,事情就传开了,大家都惊叹没见过这么像的。
最后,传到了一位在博物馆工作的村民那里。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也许是件文物,于是找了个时间去拜访老农。
这位村民来到老农家,询问了老农发现这猫的过程,然后着仔细端详了一番。
虽然他不敢确定这是出自哪朝哪代哪位名家之手,但是看成色看手法,八九不离十是件文物了。他建议老农把这东西送去国家文物部门鉴定一下。
这老农也是豁达,他听了,哈哈一笑,说:“这个我懂,是文物,我就捐给国家,反正也是捡来的。”
过了几天,老农托人给文物部门去了电话,说明了一下情况。不久,文物部门的人就来到了老农家,来看看这只小黄猫。
其中一位工作人员看了一眼说,这是黄炳的作品嘛。
黄炳,是晚清著名的陶塑家。他发明创造了石湾陶塑胎骨出毛技法。
这种技法采用石湾本地一种含铁成分很高的红土,经过沉淀去除其中的杂质,再加一些细细的瓷土和少量的东莞粘土混合,捏塑成动物的形象后,在陶胎八成干的情况下在其表面一丝一缕地雕琢出鸟兽的羽翎、皮毛。
陶器烧成后不用上釉,称为“素胎”或“胎骨泥”。
黄炳出生在广东石湾一个陶艺世家,从小就在陶塑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最开始,石湾的陶塑是用于建筑屋顶上装饰用。
因为都是远观,所以做得比较粗糙。慢慢的,大家会将一些陶塑制品当作室内装饰,因为是近距离欣赏,这就要求产品形象要更精细。
这个行业改革,落实到了黄炳身上。
他原本就擅绘画,常常会盯着某一样东西看很久,一朵花,一只鸡,或者一片稻田。然后这些东西的细枝末节全都在脑子里,他能一气呵成地将共画出来,细节、意境都很到位。
黄炳最著名的陶塑制品是“胎毛鸭”,他塑的鸭子像是活的一样,感觉放到水里它就能游起来。
为了塑好鸭子的形象,黄炳经常到邻近的乡下,划着小艇在荷塘上细心观察嬉戏的水鸭,掌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形象特征。
黄炳的胎毛动物作品,尤其是猫和鸭,是收藏界的珍品。
老农搭到的这只小黄猫,是黄炳想展现小猫准备捕捉老鼠的一瞬间,凶狠而爆发力强。这小猫如此的栩栩如生,不知道作者经过多少次的仔细观察。
这件石湾窑黄炳塑素胎金丝猫目前馆藏在广东省博物馆,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去欣赏欣赏。
db
很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