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我死刑吧,谢谢!”2012年,北京法庭判决现场,一位20来岁的杀人嫌疑犯,笑着向法官深深地鞠了一躬,一心求死。 马金库父亲钱宝生嗜赌如命,母亲樊守丽在他出生不久后选择与父亲离婚。 然而,钱宝生继续沉迷赌博,且在1995年因赌博纠纷杀人被判处死刑。 年仅六岁的马金库被母亲带走,前往她的住所。 母亲发现他因长期遭受继母的虐待,健康状况堪忧,眼睛斜视,听力出现问题。 马金库自己说,继母曾用扫帚将他打得体无完肤。 此后,马金库随着母亲进入了新的家庭,改名为“马金库”。 他在小学二年级开始便是班级的佼佼者,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他的母亲非常支持他的学业,在“小升初”时,马金库顺利考入了市里的重点中学。 然而,继父并不认同他进入重点中学,家庭因此发生了激烈争执。 最终,马金库的母亲为支持儿子的教育,甚至四处借钱。 好景不长,家庭的不和与经济压力让马金库心情沉重。 在听到母亲哭泣的声音后,他决定放弃学业。 他的内心变得更加封闭。 2009年,马金库随母亲和妹妹搬到了北京。 在北京,他们住进了马各庄村,母亲希望为他找了一份汽修厂的工作。 母亲给他买了电脑。 尽管马金库努力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但他因为斜视和听力问题屡遭同事的嘲笑,最终爆发了冲突,被辞退。 金库沉迷于网络,结交了一位名叫“丁冬”的女孩。 马金库在重新找到了一份“搬运工”的工作后,工作顺利并拿到了自己的第一笔工资,他兴奋地将钱分给了母亲、外婆和亲戚。 2011年,马金库与老板发生了争执,他的情绪异常失控。 当天,他在早餐中投放了安眠药,导致同事中毒。 傍晚,由于工作中的矛盾与压力,马金库与老板的儿媳尹女士发生了激烈争执,最终失控的他用斧子将她和她年仅两岁的儿子残忍杀害。 在作案后,马金库并未立即逃离,而是打开了老板的抽屉,拿走了3000元现金,并驾车打算回家见一面母亲,准备自杀。 然而,他最终被警方在路上抓获。 法院对其进行了审判,在庭审中,马金库没有进行辩护,甚至主动请求法官尽快判决死刑。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行为通常是一个长期、渐进且有意识的过程。 对于大多数犯罪分子而言,他们的犯罪行为并非突发事件,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和内心变化所形成的。 在李玫瑾教授的《犯罪心理研究》中,犯罪心理可分为两类:危险人格犯罪和危险心结犯罪。 危险人格犯罪指的是那些具有明显人格障碍的人群,他们可能会以犯罪为生,甚至将犯罪作为一种乐趣。 这类犯罪分子往往是惯犯、累犯,或者成为职业罪犯。 人格作为个体行为的根本要素,一旦形成便难以动摇。 在危险人格中,反社会人格,常被称为“天生犯罪人”。 反社会人格的犯罪者通常缺乏社会化的能力,无法通过常规的教育和惩戒手段进行规训。 其行为常常超越法律的边界,他们的犯罪动机通常极端利己。 “天生犯罪人”的理论最早由犯罪学之父龙勃罗梭提出。 他在对多具死刑犯尸体的解剖研究中发现,这些罪犯的头骨表现出类似原始人类的返祖现象。 他们的行为与野兽无异,在面对社会规范时毫无感知。 另一方面,缺陷人格的形成则更为复杂。 缺陷人格的个体往往从小缺乏适当的情感和行为规范,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道德水平较低、冲动且不受控制的行为模式。 这类犯罪分子通常表现出强烈的欲望,尤其是性欲和暴力需求。 一些犯罪案件的嫌疑人,曾在悲惨的童年经历中积累了大量负面情绪,最终导致他们采取极端暴力的行为,甚至在法庭上对自己的罪行表现出一种麻木的态度。 与此相对的是,危险心结犯罪则源于个体心理上的创伤。 当这些心理创伤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时,便可能在某个时刻爆发。 与危险人格不同,危险心结犯罪的个体通常是社会中的“老实人”,他们可能在平时看起来非常顺从,然而,由于长期的情感压抑和无法宣泄的内心不满,这些人的积压情绪最终会以极端方式爆发出来。 《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中的金福南便是典型的危险心结犯罪者,她平日里隐忍而古板,但最终产生了极端的犯罪行为。 类似的情节也经常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像一些长期受压迫的个体,往往在某一特定事件的触发下走向犯罪的极端。 除了心理因素,焦虑压抑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快速转型和动荡时期,容易激发个体的心理异化。 在家庭环境中,暴力家庭中的子女,往往更容易形成暴力倾向。 此外,许多犯罪行为的根源都与对物质财富和生理需求的过度追求有关。 参考文献:[1]杨少燕.不良人格与犯罪——由马金库案引发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2,(17):271-272.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2.17.142.
“判我死刑吧,谢谢!”2012年,北京法庭判决现场,一位20来岁的杀人嫌疑犯,笑
陌上伊人笑
2025-04-27 00:23:23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