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秋,第38军335团1营3连的1位退伍战士赶去七台河红旗大队,用黄豆换豆油。豆油打好后,打油的社员盖了戳,退伍战士看到“印章名字”,心里顿时一惊。当即,退伍战士给部队打去电话,第38军刘军长亲自赶来辨认。 1971年,七台河的一名新工人石永泉前往红旗村。 石永泉并非为油坊中的油品而来,而是为了见一位老人。 这位老人是当地的劳动模范。 老人名叫井玉琢,这个名字让石永泉想起了许多往事。 石永泉曾是一名军人,刚刚复员转业到七台河。 他所在的部队,正是著名的“松骨峰英雄连”,也是铁血的112师335团1营3连。 石永泉听说井玉琢曾是一名兵,他怀疑可能是战友。 石永泉站在了油坊前,与那位传说中的劳动模范井玉琢面对面时,石永泉惊讶地得知,这位老人的确和他所在的连队有着联系。 井玉琢曾在38军335团1营3连服役。 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到渡江战役,井玉琢的表现尤为突出。 在松骨峰的战斗中,井玉琢带领他的班坚守阵地,敌人动用了飞机和燃烧弹,井玉琢依然毫不退缩。 当敌机投下汽油弹时,井玉琢被严重烧伤,尽管如此,他依然拒绝撤退,直到自己彻底失去视力,才被迫撤离。 那一刻,井玉琢的头部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但他依然顽强地爬行,直至到达营地接受初步治疗。 井玉琢的伤势极为严重,甚至在后期拆绷带时,医生和护士看到他的面容时都被吓到了。 伤口留下的疤痕让他几乎无法认出自己。 尽管疼痛难忍,井玉琢仍旧坚强,在家人来医院探望时,他依然试图安慰母亲。 陆军三十三医院经过鉴定,认定井玉琢为二等乙级伤残。 随后他被转至鹤立荣誉军人学校。 学校安排他在此度过余生,但他始终无法接受这样的安排。 井玉琢觉得自己还年轻,三十岁左右,既然不能参军,也不希望永远依赖国家的支持。 他想到自己还有母亲、妻子和孩子需要照顾,家中有土地可以耕种。 井玉琢决定请求学校允许他回乡。 经过反复的请求,学校最终勉强同意,但要求确保自己回乡后的生活能够自理。 在这些条件下,井玉琢填写了回乡转业的表格。 回乡之后,井玉琢自力更生。 他还带领全家和村里的人共同劳动。 最终,他成为了村里著名的劳动模范,先后当选为生产队长,带领村民们发展生产。 与此同时,井玉琢的名字也随着《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传播开来。 他所在的3连因为英勇表现,击毙敌人五百多人,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获得了“英雄部队”的荣誉。 在志愿军总部的嘉奖下,3连还被授予了一面“攻守兼备”的锦旗。 井玉琢却始终认为这些与自己无关。 直到后来,井玉琢的战友石永泉回到部队后,他将井玉琢的情况告诉了部队,并附上了相关档案。 部队迅速做出反应,派人去请井玉琢参加松骨峰纪念活动。 原来,井玉琢正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提到的英雄。 在松骨峰英雄连的纪念日上,井玉琢再度回到了部队。 然而,他从未要求部队给予任何物质支持。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依赖国家的帮助,不给国家添麻烦。 即使在离开部队时,部队领导再三询问他是否需要援助,他依然坚决回绝了。 他表示,这次回到部队,仅仅是为了见一见曾经的战友。 临走时,部队领导邀请他每年都回来参加松骨峰纪念日。 还有很多像井玉琢一样的退伍老兵。 18岁时,王吉春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尽管是新兵,他与战友们毫不退缩,始终坚持战斗。 随后的朝鲜战争中,王吉春随部队入朝参战。 由于装备简陋,志愿军的武器多是过时的旧货。 王吉春参加了著名的“第五次战役”,他所在的机枪班,尽管装备不足,物资匮乏,王吉春与战友们仍然与敌军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 许多战友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王吉春虽然侥幸生还,但常常在梦中回忆起那些已故战友的面容。 王吉春的家中,七个儿子中有三人参军,五个孙子中四人也继承了军人的使命。 对于他而言,参军不仅仅是履行责任,更是继承了一种精神。 参考文献:[1]赵彦昌,周紫薇.基于社会记忆视角的抗美援朝档案资源开发[J].四川档案,2025(1):45-47
1949年,宋庆龄在上海问道:“陈赓,你指挥的军队有多少人呢?”面对师母询问,陈
【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