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的独生子白清扬,高三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未曾想,他竟选择了最冷门的蒙古史专业。2018年,董卿诧异地问白岩松:“你不担心儿子以后不好找工作吗?” 当得知白岩松的儿子白清扬放着金融、计算机这些热门专业不选,偏偏挑了“冷到南极”的蒙古史专业时,董卿在节目里都忍不住担心,白岩松儿子将来的工作方向。 可白岩松却觉得,人生是他自己的,我凭什么替他选? 这话一出,有人说这是“有钱人的任性”,也有人羡慕“这才是别人家的爹”。 所以这位“别人家的爹”究竟是怎么教出“别人家的孩子”的? 都说白岩松是“央视最敢说”的主持人,没想到当爹更“野”。他教育儿子的套路,和很多家长的主流教育方式都是反着来的。 白清扬小学时就沉迷金庸,经常熬夜看《射雕英雄传》。换作别的家长早把书没收了,白岩松却笑呵呵说:“书哪有闲书?郭靖守襄阳城就是历史课。” 小说中那些历史元素,反而真的激发了白清扬对历史的兴趣,后来他真从武侠迷成了历史学霸,高中就能把成吉思汗西征路线图画得明明白白。 白岩松提出了“从闲书进,从正书出”的理念,还趁机塞给他《蒙古秘史》:“这才是真江湖。” 在大部分父母都“望子成龙”,希望孩子成绩名列前茅的时候,白岩松却定下了一个看着就像开玩笑的规定:考第一就断绝父子关系。 他反对用分数定义成功,认为主动探索比被动填鸭更有价值。 在他看来,“玩”从来都不是坏事,尤其是在这个唯一能放肆玩的年纪,家长需要做的是引导,而不是限制。这种松弛教育,反而让白清扬自己琢磨出了更高效的学习方法。 父子俩都是资深球迷,白岩松支持儿子当校足球队队长,和他一起通宵看球赛,还带着他尝试足球解说。 白岩松认为体育竞技中的团队协作与责任感,是课堂和书本里无法学到的东西。 高三那年,白清扬被保送至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并选择了蒙古史专业。消息一出网友都懵了。 而董卿的疑问也代表了多数人的困惑:冷门专业如何谋生? 后来白清扬自己表示,选这个专业并不是一时脑热。 首先白岩松是蒙古族,所以白清扬的学术方向带有寻根意味。白岩松曾经说过:“国内蒙古史研究稀缺,若他能深耕此领域,或许能为文化传承填补空白”。 白岩松指出,冷门领域的研究者可能是“文化孤勇者”。蒙古史涉及民族融合、丝路文明等议题,其学术价值远超功利考量。 而白清扬对于蒙古史的兴趣,是源自于金庸小说中草原英雄的描绘,再之后又系统的研读过各种相关史料,使他的兴趣成为了学术志向。 面对质疑,白岩松强调父母应是孩子人生的观众而非编剧,家长要是总想着给孩子铺路,那孩子只能活在井底。专业冷门怕啥?故宫修文物的以前还都是冷门专业呢,现在不一样热门得很。 他尊重儿子的选择,认为“专业与职业未必相关”,更看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有人翻出白岩松二十年前写的书《痛并快乐着》,发现里面早就写着:“别把孩子养成盆景,要让他长成野生的树。” 而白清扬也很争气,现身说法打了当初那些不看好他选择的人。他从伦敦国王学院毕业后,又考进牛津大学读研。期间还一直坚持足球解说,成为了体育主持人。 他将历史研究的逻辑思维与解说技巧结合,比如把蒙古骑兵战术用在足球解说里,证明冷门专业也可以成为跨界的优势。 有人认为白岩松的“佛系教育”十分依赖家庭资本,如果是普通家庭几乎不可能复制。 可白清扬从小的零花钱都是靠自己做家务换取的,在外留学的时候也经常打工,家庭所提供的支持更多的是在他幼年时引导塑形,形成正确的三观。 白岩松的教育理念看似是放养,但其实只是在尊重个体差异,让兴趣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就像白岩松曾经说过的:“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参考资料:抖音百科 中国知网
其实,硕博论文盲审制度,是一个牺牲个体,保障整体质量的办法。下图的博主,本身也是
【1评论】【2点赞】
我有个朋友
成绩优秀,哈哈哈。
书同文车同轨
跑英国去学蒙古历史???
想想就好
蒙独份子
苏鲁豫男孩
是学不会还是有才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