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的大手笔,在上世纪80年代,就干了一票大的,卖给沙特阿拉伯36枚东风-3导弹。 这事不仅让沙特掏了腰包,还在整个中东地区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特别是伊朗,感觉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东风-3的威慑力,确实让不少沙特潜在对手掂量了一下自己的斤两。
上世纪80年代,伊朗和伊拉克正打得不可开交,两边都憋着劲要当中东地区的老大。 沙特作为一个石油大国,虽然有钱,但军事上一直有点依赖美国。美国卖给沙特不少武器,但有个问题,美国的东西好是好,可有时候附带条件太多,尤其是在导弹这块。 美国国会担心武器扩散,对沙特想买远程打击能力这事不太放心,拖拖拉拉就是不松口。
沙特一看,这不行,伊朗那边是有“飞毛腿”导弹,真打起来自己得有个还手之力。于是,他们把目光转向了东方,中国。 当时中国刚改革开放没多久,急着在国际市场上找点存在感,而沙特正好有钱又有需求,两边一拍即合。 东风-3是中国早年间搞出来的中程弹道导弹,射程能到2000多公里,精度虽然不算顶尖,但装上常规弹头或者核弹头,那威力可不是闹着玩的。沙特看上,主要就是图它能打远,能吓人。
经过内部讨论后,沙特王室决定“试一试”,向中国寻求可能的帮助。令他们意外的是,中国给予了积极回应,并邀请亲自来华洽谈。 这笔交易可不是随便签个合同就完事了的,背后全是博弈。沙特先找到中国的时候,中国其实也没有什么卖导弹给外国的经验。 东风-3是中国的一大王牌,出口得好好掂量。但那时候中国经济刚起步,外汇储备不多,沙特拿石油、美元来换取,是一笔充满诱惑的买卖。
1987年,沙特苏尔坦·本·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由香港入境大陆,来到某地的一座导弹发射基地。 这事保密做得特别好,连美国都被蒙在鼓里。沙特提的要求很简单:要36枚东风-3,外加发射车、培训等一条龙服务。 在发射基地,沙特代表团亲眼目睹了一场东风-3的实弹试射,苏尔坦亲王当场做出决定:要购买这款“大杀器”。
当时,我国在军工外贸领域尚无成熟经验,尤其是涉及战略武器的出口,价格体系几乎是空白。 谈判桌上,当我方代表举起一根手指,示意价格时,苏尔坦亲王误解为“1亿美元一枚”,但他当即表示接受,开创了我国战略武器出口的新局面。 双方最终敲定以36亿美元的总价,沙特购买36枚东风-3导弹及相应配套的地面发射系统。这笔交易在当时不仅是我国军工外贸史上的里程碑,也是全球军贸史上极为罕见的一次中程战略导弹输出案例。
由于东风-3的射程可以覆盖中东大部分敏感区域,因此这批导弹在后续多年内成为沙特手中一张重要的“底牌”。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使用方,沙特方面提出希望导弹携带的是常规弹头而非核弹头。 为此,我国特地对部分东风-3进行技术调整,去除核武能力,改为高爆常规弹头版本,以符合国际核不扩散条约的框架要求。
这次秘密交易,直到多年后才逐渐被外界披露。根据美方公开解密的档案,东风-3导弹的引入,显著提升了沙特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威慑力,也一度引起了美国和以色列的高度关注。 1988年,美国国务院官员甚至专程赴利雅得要求沙特限制导弹的使用范围。
导弹运到沙特后,部署得挺低调。沙特在利雅得附近建了几个秘密基地,把东风-3藏得严严实实。这些导弹射程能覆盖伊朗、伊拉克甚至以色列,战略位置挑得那叫一个妙。 导弹交付初期,沙特采纳了我国专家提出的建议:为了最大化战略威慑效果,不应立即公开东风-3的存在。 彼时,沙特的周边国家,尤其是伊朗、以色列、伊拉克等国,对沙特军力高度关注,多方情报渠道陆续传出“沙特购买中国远程导弹”的传闻,但由于沙特官方始终缄口不言,外界难以确认其真实实力。
但纸包不住火,1988年美国还是知道了。 美国本来是沙特的大靠山,觉得沙特做这事有点背叛的意思。更糟的是,东风-3理论上能装核弹头,虽然沙特没核武器,但这可能性让美国和以色列都坐不住了。 沙特赶紧出来解释,说这导弹只是常规弹头,用来防御的,不是要搞进攻。美国半信半疑,最后沙特还签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算是给美国吃了个定心丸。
但这导弹的威慑力已经摆在明面上了,邻国自然也不敢轻举妄动。 比如伊朗,80年代末正跟伊拉克打得筋疲力尽,经济也不咋样。听说沙特有了能打到德黑兰的导弹,他们肯定得掂量一下。再加上沙特的石油地位,谁也不想随便撕破脸。
在完成东风-3导弹采购谈判后,沙特方面便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维护和操作这批昂贵又高度复杂的中程导弹? 经过多轮闭门协商,中沙双方最终达成共识,日常维护和发射保障任务,交由中国金轮工程有限公司负责。 表面上看,金轮工程只是一家普通国有企业,但事实上,其核心技术岗位均由中国“第二炮兵部队”现役或退役军人担任。
也就是说,金轮工程在沙特的运作,实际形成了我国特殊意义上的海外军事技术驻扎。这种安排在当时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罕见,尤其是对于战略武器的管理和售后服务。 作为回报,沙特方面大方支付了150亿美元的服务费用,不仅涵盖了导弹维护、技术培训,还包括相关军事顾问团常驻的全部开支。 相关档案显示,这笔费用远远超过了当年普通军售合同的附加成本,显示出沙特对战略武器安全性的极端重视。
2014年4月,沙特在首都利雅得举行的大规模阅兵式上,首次公开展示了东风-3导弹。 根据当天媒体报道,整齐列阵的东风-3方阵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美国《防务新闻》评论称,沙特展示的是“中东地区前所未有的远程打击能力”,这一举动瞬间改变了中东的力量平衡。以模糊姿态震慑潜在敌人,保持战略主动。
同时,沙特对东风-3的性能表现出极高的满意度。 根据后续披露的军贸数据,沙特在进入21世纪后,又秘密采购了一批性能更先进、具备更高命中精度的东风-21导弹系统。 与第一次交易如出一辙,沙特继续采取“低调采购、隐性威慑”的策略,使得周边国家在军事部署上不得不更加谨慎。
军事合作的深化,进一步带动了中沙双边关系的全面升级。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截至2022年,中沙贸易额已达1160亿美元,是同期美沙贸易额(约347亿美元)的3.34倍。 更重要的是,中沙关系的紧密,使沙特在中国倡导下,于2023年3月与宿敌伊朗实现了历史性和解,被外界称为“中东世纪大和解”。
如今,沙特不仅是中国在中东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其提出的“2030愿景”战略,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 无论是新型能源开发、基建投资,还是高新技术领域合作,中沙已在多个层面形成了深度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