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世时,有几个共和国还存在着。比如“十六大国”之一、梨车人的跋耆(跋祇,巴利语Vajji,Vajjika/Vrijika League跋耆联邦),首都Vaisali(吠舍离、毘舎離)。跋耆联邦位于逐渐崛起的王国摩揭陀的北面,在佛陀的时代两国爆发了战争(Magadha–Vajji war,公元前484–468)。
佛陀对共和制(集会议事制度)有好感,他看到跋耆国的梨车人(Licchavi,离车族,词源liccha是“熊”的意思)走来,对比丘说:“如果没有见过三十三天的天人,那么可以看看梨车人”。
佛陀在拘尸那揭罗(Kuśinagara)入灭,拘尸那揭罗属于“十六大国”之一的末罗国(Malla,首都拘尸那揭罗)。末罗国和跋耆联邦都实行共和制(Gana-Rajya,众治),当然和民主共和制不一样,只是与一人的王(rāja)统治的王国相区别,叫作伽那僧伽(伽那政体,Gaṇasaṅgha),类似于部落共和制(贵族共和制),即由一众代表组成议事会议处理国政。
悉达多虽然被称为(释迦族的)“王子”,显得像君主制一样,但是释迦族似乎也是实行接近于共和制的议事会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