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试图通过增加关税的形式,逼迫日本德国等国家协助美国对中国进行围堵,然而他的行动却造成了反效果。最近,来自日本和德国的多家汽车、医药、化学等多行业企业纷纷宣布新的在华投资,其中包括丰田、日产、西门子、巴斯夫等行业巨头。特朗普的行为,反而坚定了他们在中国加大投资力度的决心。
本来日本和德国都在犹豫是否进一步增加对华投资,日本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一方面,曾经对中国的那种“优越感”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而逐渐瓦解;另一方面,面对中国日益强大的实力,又产生了深深的“战略焦虑”。而德国呢,尽管在意识形态方面与中国存在一定分歧,还面临着所谓“去风险”的压力,但在经济利益面前,也不得不做出理性的选择。 就拿日本的汽车产业来说,2025年可谓是动作频频。丰田一掷千金,豪砸146亿元在上海建设新能源汽车基地;日产在上海车展上也不甘示弱,高调推出电驱化战略;森松集团、第一三共制药等企业更是瞅准机会,在生物医药领域加大投资。这些举措,一方面是对中国强大产业链优势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也像是日本企业在试图抓住中国市场这根“救命稻草”。毕竟,日本国内经历了“失去的20年”,经济发展陷入困境,通过绑定中国市场的增长红利,也算是给自己找点心理安慰,缓解一下因GDP被中国超越而产生的心理落差。
德国在这方面的转变则显得更为理性。西门子医疗在郑州建立全球第六大分拨中心,巴斯夫投资5亿元扩建上海工厂以服务电动汽车产业,从这些行动可以看出,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战略价值”进行了重新评估。尽管德国政界时不时会传出“减少对华依赖”的声音,但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德国对华投资增速高达26.4%,这足以证明,德国商界更看重中国在绿色转型中所占据的枢纽地位。 其实中国和德日两国的产业是深度互补的,如果他们能放下成见,必然能让本国经济提升。甚至这两国早就已经想好了和中国合作的方式。日本在氢燃料电池领域与四川蜀道集团合作,这背后的算盘打得很响。日本在氢燃料电池技术上有一定优势,但在纯电赛道上却落后了。它试图通过与中国合作,将自身技术优势与中国强大的规模化生产能力相结合,以此来弥补短板。这也反映出日本对“中国崛起不可逆”这一现实的务实认知,与其白费力气对抗,不如一起合作赚钱。
德国通过巴斯夫弹性体材料、西门子医疗设备等高端制造领域的投资,努力巩固其在中国供应链中的不可替代性。虽然德国汽车业面临着中国品牌的竞争压力,但中国市场广阔,又是电动化转型的绝佳试验场与利润来源地,所以德国企业自然不会轻易放弃这块“肥肉”。这种产业互补,实际上也是两国对中国“双循环”战略的适应性调整。日本想通过技术输出维持产业影响力,德国则依靠高端制造嵌入中国创新链,他们都把中国市场当作抵御全球贸易动荡的“避风港”。 些实实在在的投资行动,见证了日本与德国对华心理从“疑虑”到“竞合”再到“依存”的深刻重构。在这件事情上,他们必须感谢特朗普,要不是特朗普的逼迫可能再给他们十年时间都没法下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