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巴关系紧张之际,巴基斯坦和印度双方都有向克什米尔增兵的动作,关键时刻巴基斯坦突然做了一个动作,印度估计也是心中一惊。4月27日,根据俄媒最新消息,巴基斯坦财政部长奥朗则布表示,巴基斯坦已向中国提出请求,将其现有货币互换额度增加100亿元人民币。
其实,中巴在2024年10月才续签300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有效期是三年,若增加100亿元人民币,那就是400亿,相当于巴基斯坦央行外汇储备的1/3(截至2025年1月,巴外汇储备为160.44亿美元,约合1144亿人民币)。
这笔钱既能稳定卢比汇率,又能在必要时通过中巴经济走廊采购能源、军火,堪称战时财政缓冲垫。
巴基斯坦此时求援中国,背后是一场复杂的国际博弈,美国正以F-35战斗机和半导体合作拉拢印度,莫迪政府甚至计划将美印贸易逆差从1000亿美元降至500亿,反观美巴关系,自2024年特朗普政府取消对巴军事援助后,两国已形同陌路。
另一边,俄印关系因能源交易升温,俄罗斯每日向印度供应近50万桶原油,占其海运出口量的一半,但印度用卢比结算的骚操作让俄罗斯苦不堪言,300亿美元的卢比被锁在印度银行,花不出去又换不回美元,这种纸面富贵虽让俄印关系紧密,却也埋下隐患。
在这种“美印勾肩搭背、俄印同床异梦”的格局下,巴基斯坦选择抱紧中国大腿,中巴经济走廊已累计创造超1万个就业岗位,瓜达尔港的深水泊位和新国际机场正在重塑南亚物流版图。
而且,中国通过红其拉甫口岸常年开放,将喀什与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地区的贸易额提升至日均200万美元,这种深度绑定让巴基斯坦在危机时刻有了“兜底”的底气。
但现在,最有趣的就还是巴基斯坦提出货币互换请求后,印度态度突然软化,罕见同意了巴方的“中立调查”提议,这与此前断水、驱逐外交官的强硬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转变表面看是莫迪政府顾虑国际舆论(联合国已呼吁克制),实则是对中国潜在影响力的忌惮。
中国在印巴问题上的立场向来明确,支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反对单边改变现状,今年3月中印边界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第33次会议上,中方强调“分歧不应演化为冲突”,这种不选边站但劝和促谈的态度,让印度明白若局势失控,可能触发中国在边境的联动反应。
何况,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货币互换协议不仅是经济支持,更是战略信号,若中国同意增资,相当于在印巴博弈中为巴基斯坦注入“血包”,而印度若执意升级冲突,将面临什么风险它无比清楚。
这场货币互换的“暗战”,本质是大国角力的缩影,美国想借印度牵制中国,俄罗斯靠能源绑定印度,中国则用经济走廊和货币互换,让自己在南亚的影响力正稳步提升,而印度在多重压力下,最终选择见好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