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上海的知青林小兰因为难产得到了邻居老太的及时救助,幸免于难。十年后,当林小兰一家准备回上海时,邻居老太含泪说道:“你们走了,我一个人怎么办?” 1968年,毛主席提出的“上山下乡”运动,促使大量城市青年下乡,去到边远地区支援农村发展。 林小兰,17岁时响应国家号召,离开了繁华的上海,来到吉林延边的一个偏远村庄,成为了一名知青。她的身上承载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怀抱着对未来的期许,进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开始了她的农村生活。 林小兰原本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上海的生活温暖而富足,她的内心却总是渴望着追求更大的价值与理想。 她遇到了同样来自上海的青年姚作塘,两人性格投缘,很快便相爱并结为夫妻。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们依然在彼此的陪伴下度过了最初的困境。 新婚夫妇的居住条件并不优越,村里为他们安排了一间破旧的泥坯房。这个简陋的小家,虽然没有现代化的设施,却充满了温馨和希望。 而他们的邻居李婆婆,生活更为贫困。丈夫去世多年,独子也在文革期间意外去世,留下她一人孤独地生活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 尽管身世孤苦,李婆婆却从未对生活产生过怨言。她用自己朴实无华的方式,关心着新搬来的年轻夫妻。李婆婆并没有子女,唯一的亲人就是那只在厨房里孤单徘徊的猫。她用心的照顾和帮助,也让林小兰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母爱。 林小兰和姚作塘的日子虽然艰苦,但他们相互扶持,依靠着邻里之间的支持度过了最难的日子。李婆婆的热心照顾让林小兰感到无比温暖,尤其是她怀孕之后。 李婆婆几乎成了她的第二个母亲,不仅帮忙做家务,还将自己家里仅有的鸡蛋和猪油送给她,用心地照顾她的身体。对林小兰来说,李婆婆的善意不仅仅是一份帮助,更是一份深深的情感寄托。 当林小兰怀孕后,李婆婆便几乎成了她的“保姆”。她不厌其烦地照顾林小兰的饮食起居,告诉她如何照顾自己,甚至帮她准备了许多传统的补品,确保她和孩子的健康。在李婆婆的细心照料下,林小兰顺利度过了怀孕期,直到那个令人忐忑不安的夜晚。 就在林小兰预产期的那天晚上,她突然感到剧烈的腹痛,随之而来的是无法忍受的剧痛,姚作塘紧张得手足无措。 村里没有医生,距离最近的医院也在十几公里外,夜幕已经降临,连星星都藏进了云层。面对林小兰的痛苦,姚作塘焦急得不知该怎么办,恍若束手无策。 这时,李婆婆没有丝毫犹豫,快速行动起来。她记得邻村有一位知名的接生婆,于是便冒着严寒黑夜,一路奔波去找她。 李婆婆的身影在夜色中显得那样孤单和坚定,路途的艰难和寒冷并未让她停下脚步。经过几个小时的奔波,终于在接生婆的帮助下,林小兰顺利产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 姚作塘看到母子平安,喜极而泣。夫妻俩感激地对李婆婆说道:“您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如果没有您,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李婆婆默默地看着母子,眼角闪烁着泪光。 从那一刻起,李婆婆成了林小兰儿子的“祖母”,她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抚养中,关爱着孩子的成长,将所有的爱与心血都倾注在他身上。 每天,她都会耐心地教导孩子,给他讲故事,带他到村里的田野中走走,教他如何与大自然亲近。无论是孩子的第一次走路,还是第一次喊出“奶奶”,李婆婆都在孩子的成长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家的政策发生了变化,知青们可以回到城市。10年后,林小兰和姚作塘一家收到了回上海的通知。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意味着他们可以回到繁华的上海,开始新的生活。 对林小兰和姚作塘来说,这份喜悦中也夹杂着无尽的惆怅,因为他们将要告别的是照顾他们多年的李婆婆。 李婆婆的身影,在他们的记忆中早已不可分割。她为他们的家庭付出了太多,甚至将自己的晚年献给了这个曾经陌生的年轻家庭。 临别之际,李婆婆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她泣不成声地说道:“你们走了,我这老身一个人该怎么办啊?” 林小兰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情感所击中,泪水湿润了眼睛。她低声回应:“婆婆,您别担心,我们一定不会忘记您,您是我们永远的亲人。” 林小兰和姚作塘决定,不能让李婆婆孤单地度过晚年。夫妻俩去村委会申请,争取把李婆婆也带回上海,给她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最终,村里感动于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批准了这个请求。李婆婆在林小兰一家人的陪伴下,顺利地迁往了上海。 在上海的日子里,李婆婆安享晚年。她过上了安稳幸福的生活,周围的环境虽然陌生,但有了林小兰一家,她不再感到孤独。临终时,李婆婆在床前含笑而逝,留下了这句话:“我这一生最值的是遇见你们这对好人。” 林小兰和姚作塘也没有忘记李婆婆,他们为她送葬,给她安葬在一片安静的土地上,怀念这位曾经给予他们无限关爱的老人。李婆婆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她的无私奉献与大爱,在林小兰一家心中永远长存。
只有24元钱的老人来上海找工作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