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个叫张克明的人来到四川通江,和一个村姑结婚。村姑发现这个丈夫不对劲

落叶随风呀 2025-04-28 09:41:47

1950年,一个叫张克明的人来到四川通江,和一个村姑结婚。村姑发现这个丈夫不对劲,向解放军反映情况后,发现此人竟是国军中将王凌云。 在1950年的四川通江,一个偏僻的小村庄迎来了一个名叫张克明的陌生人。他穿着普通,话不多,很快就和当地一个村姑结了婚,日子过得平淡无奇。可没多久,村姑就觉得这个丈夫有点不对劲:他走路腰板挺得像个当兵的,吃饭时老习惯敲桌子,晚上还总一个人发呆。最终,她找到驻村解放军反映情况。经过一番调查,惊人真相大白:这个张克明,竟然是曾经的国军中将王凌云。 王凌云的经历得从头说起。他1899年9月27日生于河南洛阳蟒庄村,家里条件还行,父亲王好礼思想开明,支持他上学。他读过伊阳县第一高等小学堂,1917年投身军旅,加入了伊阳县知事郑国翰的队伍。因为脑子活、胆子大,他很快崭露头角。1924年跟郑国翰去了项城,1925年被师长憨玉琨提拔为上尉副官,不久又升为第35师第1混成旅卫队营少校营长。1926年部队改编,他继续当少校营长。1927年升任伊阳城防总队第3队队长,1929年当上总队长。 1930年是个转折点。那年5月,伊阳城防总队扩编成四县剿匪司令部,河南主席万选才任命他为总司令,算是正式迈进军界高层。同年9月,他的部队被国民革命军第二十路总指挥张钫收编,他当上第二十路军第三师少将师长,帮杨虎城打宋哲元。年底,蒋介石调整编制,他改任第七十五师二二五旅少将旅长。1931年旅改名特务旅,他还是旅长。1932年黄广战役中,部队被红军打散,后改编成第七十六师二二七旅,隶属陈诚的第七十九军,他继续干少将旅长。 接下来的几年,他带兵在河南、江西等地“剿匪”。1933年回洛阳整训,1934年调到江西参加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同年进南京高等教育班学习,1935年毕业。1936年晋升少将,1937年进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毕业后参加淞沪会战,升任第七十六师师长,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作战。1940年部队编入第二军,1942年他先当少将副军长兼师长,后升任军长,管第九师、第七十六师和新三十三师,还兼了滇西警备副司令,打过滇缅战役和松山战役。 1946年第二军缩编为第九师,他当师长,后升云南警备副司令。1947年孟良崮战役,他带机械化部队支援第七十四师,结果被指“作战不力”,挨了调查。年底被免职,成了军委会中将高参,后任第十三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守南阳对抗解放军。1948年9月晋升中将,但11月丢了南阳,逃到襄阳,和宋希濂闹翻后跑去四川大巴山。1949年他先后当了河南第一路挺进军总司令和豫陕边区挺进军总司令兼豫西行署主任,可到年底,国军大势已去。 1950年,王凌云化名张克明来到四川通江,隐姓埋名,和村姑李华结了婚。他想低调过日子,可有些习惯改不掉。走路像检阅部队,吃饭像发号施令,晚上还一个人发呆。李华越看越觉得不对,几次问他过去干啥,他都敷衍过去。终于,她忍不住找到解放军说了自己的怀疑。解放军一查,果然发现这个张克明不简单。 原来,1948年淮海战役前,河南大部被解放军拿下,白崇禧让他撤退。他带兵逃到襄阳,可解放军攻势太猛,他和宋希濂起了冲突。宋希濂抢了他的部队,他联系顾祝同也没用,最后只带了几个亲信跑去四川投靠张群。成都解放后,他辗转到了通江,想靠化名躲过风头。可李华的举报让他暴露,身份查清后,他被送往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在北京功德林,王凌云接受了思想改造。他态度积极,认真学习,反思过去,还被选为战俘学习委员。1961年12月25日,他被特赦,之后被安排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当专员,整理历史资料。1963年,他请求回河南,调到河南省政协工作,回到郑州。晚年他过得平静,搞文史研究,为家乡出了不少力,直到去世。

0 阅读:1
落叶随风呀

落叶随风呀

恰饭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