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日本人腾弘原发明了二维码,但他认为这东西太简单,就懒得收取专利费,甚至还一度认为:二维码会在10年之内被淘汰,而这时,早已被中国人申请注册了,如果当时腾弘原没有放弃,中国一年至少要给日本50亿元专利费。 敬请看官老爷们点一下“关注”,可以留下您的精彩见解,感谢分享与支持哟! 要说一个被遗忘的发明,是如何改写中日科技史的,还真是说来话长。 谁能想到,一个日本工程师随手丢弃的"小玩意",竟在中国长成了参天大树? 1994年的东京街头,腾弘原盯着实验室里那些黑白方块,心里直犯嘀咕:这玩意儿能比条形码强到哪儿去。 作为丰田供应商的工程师,他本意不过是想解决零部件管理难题,当团队捣鼓出能存4296个字符的矩阵图案时,他随手把图纸往桌上一拍,转头就扎进了下个项目。 这看似漫不经心的举动,实则藏着技术狂人的傲慢,在腾弘原看来,二维码就像个粗笨的砖头手机——能打电话就行,哪值得当宝贝? 他压根没想过申请专利,更没料到这个"过渡性方案"会在中国掀起滔天巨浪,二十年后接受采访时,这位老工程师依然固执地摇头:顶多再活十年,RFID技术早晚取代它。 殊不知,此刻的二维码早已在中国生根发芽,长成了他完全不认识的模样,2005年的名古屋医院,中国工程师王越盯着医生手中的扫码枪。 突然,他后脊梁突然窜起一股电流,这个能存储病人这么多信息的小方块,在他眼里分明是座未开发的金山。 可当他揣着满腔热情回国推销时,却像撞上了一堵看不见的墙——2005年的中国,网民才刚破亿,功能机还是市场主流。 所以,二维码更是连听都没听过,王越的遭遇恰似蚍蜉撼树,他带着团队跑遍北上广,给企业演示扫码查物流信息,得到的回应往往是:这黑疙瘩能顶什么用? 最惨淡时,公司账面只剩三个月口粮,可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在日本医院见到的场景:护士轻扫二维码,病人所有过敏史、用药记录瞬间跃然屏上。 这种震撼,支撑着他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转机出现在2012年,那年中国手机网民突然冲破4.2亿,智能手机以近乎疯狂的速度普及。 中国移动和银河传媒在北京某超市搞的扫码查价试点,像往油锅里泼了瓢冷水,主妇们惊奇地发现,扫个码就能看生产日期、比价、领优惠券,这可比导购员叽叽喳喳管用多了。 但真正引爆市场的,是腾讯2013年那记神来之笔——微信"扫一扫",一开始,内部就有人质疑:加这个功能图啥,用户会买账吗。 可当马总裁看到日本街边小店都在用二维码收款时,当即拍板:"做!必须做!"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从加好友到付钱,从点餐到骑共享单车,二维码像“病毒”般渗透进每个生活场景。 菜市场阿婆的收款码,工厂里的设备巡检码,医院里的电子病历码……这个曾被日本发明者嫌弃的"过渡品",在中国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进化。 如今回望,腾弘原当年若收下专利费,这笔钱够他们修几条地铁,够建多少所学校? 可历史没有如果,当日本企业还在纠结RFID技术路线时,中国人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二维码刻进了文明基因。 从扫码支付到健康码,从共享经济到工业互联网,这个黑白矩阵承载的早已不是简单信息,而是一个数字时代的生存密码。 腾弘原最近又改了口风,这话听着像示弱,更像是无奈的承认,他终究没能预见,当14亿人齐刷刷举起手机时,再简单的技术也能迸发出改天换地的能量。 而那个曾被拒之门外的中国工程师王越,如今再谈起二维码时,眼里闪着光:我们不是偷了技术,是让技术找到了真正的家。 这个故事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有时候,颠覆世界的不是最精妙的设计,而是最朴素的坚持。 当发明者转身离去,后来者却能从中窥见星辰大海,二维码的传奇告诉我们,在科技史的长河中,真正的革新往往始于某个被忽视的瞬间,成于一群偏执狂的坚持,最终由时代浪潮推向巅峰。
1994年,日本人腾弘原发明了二维码,但他认为这东西太简单,就懒得收取专利费,甚
安卉的
2025-04-28 10:00:42
0
阅读:640
高山流水
如果日本人对二维码收费,中国分分钟搞出若干个码,这个东西没有高科技,没有人傻到会给日本人送钱。
YR张 回复 04-29 03:43
希望对 原创有起码的尊重!
高山流水 回复 YR张 04-29 18:21
中国不用日本的二维码不应该违反国际法吧。
用户16xxx58
发明没有用,应用才是根本。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你不发明自然有别人发明。
momo
山寨之王,卷起世界!
彩云风
捡漏,也付出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