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官场资历,李鸿章要高张之洞半个辈分;论官场派系,在同光年间,李鸿章是浊流,张之洞是清流。所以,在“习气”上,两位晚清重臣是对不拢的。 晚清官场,风云变幻,李鸿章和张之洞堪称两座高峰。一个是资历深厚的老牌重臣,一个是后起之秀的清流代表。论资历,李鸿章比张之洞高出半个辈分;论派系,同光年间,李鸿章被贴上“浊流”标签,张之洞却以“清流”自居。这种差异,造就了他们在政治理念和行事风格上的分歧,也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命运和晚清政局。 先说李鸿章。这位老兄生于1823年,比张之洞大了整整14岁。1860年代,他靠平定太平天国崭露头角,后来更是成了洋务运动的扛把子,手握淮军,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资历那是杠杠的。张之洞呢,1837年才出生,1863年中进士,起点虽晚,但靠着才华和清流身份,蹭蹭往上爬,到1880年代当上山西巡抚,算是后起之秀。 派系上,李鸿章早年也算半个清流,但后来搞洋务、带兵,手上沾了“浊气”,被归到浊流一边。张之洞则不同,他打出清流旗号,喜欢上书言事,摆出一副书生治国的架势。这种资历和派系的差别,注定了俩人“习气”上的不对付。 李鸿章和张之洞在官场上没少打交道,但理念和风格总是拧巴。拿洋务来说,李鸿章讲究实用,建船厂、造铁路、开矿山,啥能救急就干啥,哪怕被人骂“卖国”也在所不惜。张之洞呢,更重面子,搞洋务也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比如汉阳铁厂,烧钱不少,效果却一般。 再看行事风格。李鸿章老谋深算,擅长妥协,和外国人谈判时能屈能伸。张之洞则硬气得多,宁可拍桌子也不愿低头,像甲午战争前,他主张强硬抗战,李鸿章却倾向避战。这种“习气”差异,让他们在大事上常唱反调,也让晚清政策忽左忽右,乱成一锅粥。 “习气”不同,结局也不一样。李鸿章靠务实混得风生水起,但甲午战败、《马关条约》让他背了一辈子骂名,1901年死时,满朝文武没几个真心送他。张之洞虽没那么大污点,但清流做派让他在实操上吃亏,晚年搞新政也没翻出啥浪花,1909年病死,留下个“空谈误国”的评价。 袁世凯也得提一句。这家伙比李、张还晚一辈,但“习气”更圆滑。甲午时他帮李鸿章练兵,后来却踩着李的肩膀上位,1912年称帝梦碎,1916年一命呜呼。三人结局各异,但都逃不过晚清那摊烂泥。 李鸿章的浊流务实和张之洞的清流理想,表面上是个人风格,实则是晚清政局的缩影。那会儿,外有列强压境,内有腐败积弊,俩人一个想治标,一个想治本,却都没能扭转乾坤。李的妥协让中国丢了面子,张的坚持又没救得了里子。袁世凯趁乱钻空子,却也只是昙花一现。这种“习气”上的对不拢,成了晚清衰败的一个注脚。
1901年,李鸿章去世,他大约留给子孙4000万两白银,9年后,其孙子李子嘉分得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