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9岁郑州小伙到伦敦求学,英国房东给他免租8年,二人同吃同住,房东晚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4-28 12:01:01

1999年,19岁郑州小伙到伦敦求学,英国房东给他免租8年,二人同吃同住,房东晚年患病无依无靠,小伙竟将其接回国,给他养老送终! 1999年秋天,郑州小伙宋扬踏上前往伦敦的求学之路,这个刚满十九岁的年轻人站在希斯罗机场大厅,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地图,耳边充斥着陌生口音的英语。 伦敦灰蒙蒙的天空压得人喘不过气,街角飘来的炸鱼薯条味道让他胃里直泛酸水。 最初几个月的留学生活像被泡在隔夜的冷茶里——和三个不同国家的室友挤在三十平米的小公寓,每天要为谁用了谁的洗发水吵架,夜里听着隔壁酒吧的喧闹声数着天亮。 命运的转折来得毫无征兆,某个阴雨绵绵的周六,宋扬在贝克街地铁站搭错了方向。当他发现不对劲时,列车已经开到了西区某个不知名的小站。 站台上零星几个撑着黑伞的乘客匆匆走过,街角的红色电话亭漆皮剥落。 就在这个时候,他看见街对面有个佝偻着背的白发老人,左手拎着鼓鼓囊囊的超市购物袋,右手拄着雨伞当拐杖,正艰难地往斜坡上挪步。 这个画面让宋扬想起老家巷口每天晨练的张大爷,他三步并作两步冲过马路,用半生不熟的英语说要帮忙。 老人布满皱纹的脸顿时笑成一朵菊花,瑞士口音的英语带着阿尔卑斯山风的爽朗:"年轻人,我正要回家做炖菜,要不要尝尝看?" 汉斯·施密特,这个六十二岁的瑞士老头住在伊灵区一栋维多利亚式排屋里。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客厅里堆着发黄的报纸,厨房台面上散落着空啤酒罐,冰箱里除了半盒牛奶就是过期的奶酪。 宋扬卷起袖子就开始收拾,擦桌子时发现桌角刻着"1968"的字样,那是汉斯在皇家歌剧院当道具师时留下的纪念。 两个异乡人的同居生活就这么开始了,汉斯把阁楼收拾出来,墙上还挂着褪色的《猫》剧海报。 宋扬每天下课就钻进厨房捣鼓河南烩面,蒸汽氤氲中听汉斯讲年轻时的流浪故事——被继母赶出家门后在欧洲各国打零工,给慕尼黑啤酒节洗过酒杯,在阿姆斯特丹运河船上当过厨子。 最值钱的家当是台老式留声机,放起《图兰朵》来整条街都听得见。 2003年平安夜那场车祸把两个人都吓得不轻,宋扬在查令十字街被摩托车撞飞时,汉斯正在家里摆弄圣诞树彩灯。 接到医院电话后,老头把存了二十年的威士忌都塞给值班护士长,硬是守在病房走廊的长椅上三天三夜。 等宋扬能下地走路了,发现床头柜上摆着汉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少林寺功夫影碟,说是要给他"补补元气"。 八年后宋扬拿到学位证书那天,汉斯特意穿了压箱底的燕尾服去参加毕业典礼。照片里老头胸前别着宋扬从郑州带来的牡丹徽章,笑得比身后的大本钟还灿烂。 可是当返程机票日期临近,两人默契地不再提离别话题。直到临行前夜,汉斯把存折悄悄塞进行李箱夹层,被宋扬发现后又假装生气:"这是投资!等你在中国开公司了要给我分红!" 谁也没想到这次分别会如此漫长,独居的汉斯开始记不清水电费账单放在哪,有次烧水忘了关火差点把厨房点着。 2012年冬天,宋扬收到伦敦社区医院的越洋电话,说汉斯肺炎住院却坚持不肯联系家人。 视频通话里,曾经精神矍铄的老头缩在病床上像片枯叶,看见镜头就红了眼眶:"宋,泰晤士河结冰了,我种的郁金香球茎还没埋......"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的接机口,宋扬推着轮椅接到瑟瑟发抖的瑞士老头。零下十度的寒风里,汉斯裹着宋妈妈连夜赶制的棉袄,看着航站楼玻璃幕墙上的中国结直抹眼泪。 金水区那套两居室成了新家,阳台上摆着从伦敦带来的铜制小座钟,汉斯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宋扬四岁的侄子来教他说河南话。 最后的时光是在郑大一附院度过的,护士们常见到这样的场景:靠窗的病床上,白发老人戴着老花镜读英文报纸,旁边坐着个穿夹克衫的中国青年削苹果。 2013年12月的那场告别仪式上,殡仪馆工作人员注意到有个细节——汉斯的右手无名指上戴着枚青铜戒指,那是宋扬用老家门环熔铸的。 据观察者网2013年12月的报道,瑞士驻华使馆工作人员在协助处理后事时,在汉斯的遗物中发现本皮质笔记本。 泛黄的纸页上歪歪扭扭写着汉字练习,最新一页抄录着李白的《静夜思》,空白处画了个笑脸太阳,旁边标注着拼音:"yang shi wo de jia ren"(扬是我的家人)。 这个漂泊半生的瑞士老人,最终在黄河岸边找到了自己的安魂曲。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2013.12.12瑞士老人汉斯在郑州最后的日子:有朋友宋扬陪伴)

0 阅读:123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