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正月十五,孙家栋排着长队,就为了吃一碗红烧肉,谁也没想到,这顿饭吃着吃着,把他的命运给彻底拐了个弯。
本来他是想回辽宁老家和家里人过元宵节,票也买好了,但为了那碗肉,硬生生耽误了火车。
没赶上车没关系,更大的事还在后头,食堂广播一响,说空军要紧急招人,孙家栋一听,没犹豫,直接撂下筷子就去报名了,这一去,他的人生彻底和祖国的航天事业绑在了一起。
那时候孙家栋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读书,学的是机械,原本想着毕业后做个工程师,稳稳当当过一辈子。
但那天,广播里一遍遍喊着“为国效力”,让人血往上冲,正是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国家缺人,尤其是能懂机械、会俄语的人才。
孙家栋心里一激动,连家也顾不上回了,饭也没吃几口,就排队报了名。
临走前,他回头看了一眼桌上那碗还没吃完的红烧肉,心想,这辈子可能真不一样了。
报名现场人山人海,孙家栋凭着一点俄语底子和专业课成绩,顺利过了审核。
当晚就被安排上了去北京的火车,车厢里挤满了和他一样年轻的小伙子,大家都兴奋得睡不着。
孙家栋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黑漆漆的夜,心里想着,以后自己得干一番大事。
到了北京,他被分到空军第四航校,专门给苏联教官做翻译。
1950年代初,中苏关系好得很,航空、军事这块,苏联是手把手教,孙家栋白天上课,晚上自学,俄语飞速提升,机械知识也越学越扎实。
别人上课听得一头雾水,他能又听又记又翻译,慢慢地,领导们注意到了这个又聪明又能吃苦的年轻人。
1951年,国家选拔留学生,目标是送到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深造。
这个学校,可是全苏联最顶尖的航空工程学院,筛选标准特别高,光俄语得过关,专业成绩还得拔尖。
孙家栋一听有这机会,眼睛都亮了,拼了命地准备考试,最后从几百号人里脱颖而出,拿到了出国名额。
刚到苏联时,孙家栋吃了不少苦,天气冷得吓人,语言环境也完全不同。
课堂上,苏联老师说得又快又专业,他硬着头皮听,回宿舍一字一句啃教材。
为了跟上进度,他几乎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五年的学习里,他每门课都拿到了5分(苏联当时的满分),成为全校唯一一个连年满分的外国学生。
临毕业时,学校给了他斯大林金质奖章,这是苏联对外国留学生最高的荣誉。
1958年,孙家栋回国了,新中国刚起步,国防工业一穷二白,导弹、卫星,全是从零开始摸索。
孙家栋被分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了钱学森手下的一员,当时他们的目标是搞导弹,但苏联专家一撤走,很多核心资料都带走了。
整个研究院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大家一边啃着残缺不全的资料,一边熬夜画图、计算。
有一次,为了赶一个重要项目的数据,孙家栋带着几个人,在一个简陋的小屋里连干了17天。
大家轮流趴在桌子上打盹,醒了继续算,手上磨出了血泡。
终于,他们算出了“东风一号”导弹关键数据,两个月后试射成功,那天,发射场上掌声雷动,孙家栋心里却明白,真正的难关还在后面。
1967年,国家决定搞人造卫星,钱学森亲自点名,让孙家栋来当总设计师。
这个任务比导弹还难,当时全国连一块合格的铝板都造不出来,更别提复杂的电子设备了。
孙家栋一边组织人马,一边跑工厂催物资,有时候为了一个配件,他能在工厂门口蹲一整天,每个零件、每条线路,他都亲自过目,确保万无一失。
经过三年的奋战,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酒泉发射成功。
广播里响起《东方红》的旋律时,孙家栋站在发射场旁,望着夜空,默默抹了把汗。
这颗卫星,把中国送进了太空时代,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这个新兴的东方国家。
后来,孙家栋没有停下脚步,进入21世纪,他又挑起了探月工程的大梁。
提出了著名的“三步走”计划:先绕月飞行,再实现软着陆,最后把月壤带回来。
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让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孙家栋一辈子没离开过航天事业,哪怕到了晚年,身体大不如前,他还是经常出现在实验室和会议室。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只笑笑,说:“国家需要啥,我就干啥呗。”
说到底,这一切,还得从那碗红烧肉说起。
如果那天他没耽误火车,也许就回老家了,成了一个普通工程师。
可历史就像打翻了的墨水瓶,一滴下去,涟漪扩散开来,再也回不到原点。
孙家栋的人生,是被一顿饭改写的,更是被那个年代的使命感推着走下去的。
他没有犹豫,没有回头路,只有一条路,一直走到今天,中国的航天,终于有了自己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