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知青戴建国不顾家人的反对,硬娶痴傻的程玉风为妻。新婚夜,正当戴建国流

文山聊武器 2025-04-28 17:22:16

1979年,知青戴建国不顾家人的反对,硬娶痴傻的程玉风为妻。新婚夜,正当戴建国流泪解开她的衣扣时,谁料,程玉凤却突然一拳打在他的脸上。 戴建国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上海,家里不算富裕,父母都是工厂工人,但特别看重教育。他从小就聪明,学习好,考上了上海一所挺有名的高中。本来前途一片光明,可60年代末,知青下乡运动来了,17岁的他响应号召,背上行李去了黑龙江黎明村。 那时候知青下乡可不是啥浪漫的事儿。1700万城市青年被送到农村,说是接受再教育,其实就是干农活。戴建国到村里后,完全不会干活,经常弄得一身伤。比如有一次赶牛车,直接被牛踢了一脚,腿青了好几天。城里长大的孩子,冷不丁扔到田里,苦头没少吃。 在黎明村,戴建国认识了程玉凤。她是本地姑娘,没啥文化,但人特别好心眼儿,经常帮他干活,教他怎么种地、怎么用农具。慢慢地,两人熟了,也有了感情。那时候的农村,年轻人谈对象没啥花样,就是一起干活聊聊天,感情就这么自然来了。 可好景不长。戴建国回上海探亲那会儿,程玉凤家里硬逼着她嫁给别人。她不愿意,可拗不过爹妈,结果精神出了问题,人整个崩溃了。等戴建国听说这事赶回来,她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活泼的姑娘了,整个人呆呆的,时不时还发脾气。 那几年,很多知青都陆陆续续回城了,毕竟农村太苦,城市有更好的机会。戴建国家里也催他回去,说农村没前途。可他没走,决定留在黎明村,守着程玉凤。 为啥呢?一是他真喜欢程玉凤,觉得她落得这地步跟自己也有关系——毕竟他不在的时候,她才被迫嫁人。二来,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不能扔下她不管。家里人死活不同意,觉得他娶个精神有问题的人是自找苦吃,可他铁了心,谁劝都没用。 到了1979年,戴建国正式跟程玉凤结了婚。婚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村里人来看热闹的多,祝福的少。毕竟程玉凤那时候已经病得不轻,神志不清,大家都觉得这婚姻没啥盼头。 新婚夜的事儿更让人唏嘘。戴建国想照顾她,帮她换衣服,结果她突然一拳抡过来,正中他脸。这一下不是啥浪漫的误会,而是她病情真实的体现。换成别人,可能早就翻脸了,可戴建国没吭声,默默忍了。他心里清楚,她不是故意的,是病闹的。 结婚后,日子一点不轻松。戴建国得一边干农活挣钱,一边照顾程玉凤。她病情时好时坏,好的时候能认人,差的时候啥也不懂,还得防着她跑出去或者伤了自己。他每天早出晚归,回来还得给她做饭、喂药,累得跟啥似的。 后来他们有了孩子,负担更重了。程玉凤生了儿子,虽然精神状态不好,但多少有点当妈的样子,能抱着孩子哼几句歌。戴建国更忙了,既要养家,又得教孩子懂事,别嫌弃妈妈。村里人一开始觉得他傻乎乎的,可时间长了,也被他这份心感动了,有人开始搭把手,送点吃的用的。 过了十几年,程玉凤的病居然慢慢好转了。不是说完全好了,但至少能干点简单的家务,清醒的时候也多了。戴建国的耐心起了大作用,他从没放弃过她,哪怕日子再苦也没抱怨过一句。 90年代末,他们的故事传开了。上海有家报社听说了,跑来采访,把这事儿写成文章登了出来。后来电视上也播了,全国都知道了这对夫妻。报道里说,戴建国33年如一日地守着程玉凤,用行动证明了啥叫真爱。老百姓看了都挺感慨,说这才是实在人过日子的样子。 到了晚年,戴建国和程玉凤跟儿孙一起生活,日子平淡但踏实。程玉凤的病没根治,可稳定了不少,能跟家人坐一块儿吃个饭,看看电视。孩子们也懂事,继承了老爸那份善良,没嫌弃过妈。 他们的故事成了个传说,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苦水里熬出来的感情。有人说,戴建国是傻,搭上一辈子图啥?也有人说,他是真爷们儿,换别人早跑了。 这事儿搁现在看,还是挺让人震撼的。戴建国为啥能坚持33年?是爱情,还是责任?程玉凤的病要是没好转,他会不会后悔?还有,换成是你我,能不能做到他这样? 有人可能会说,爱能战胜一切,听着挺美,可真到自己身上,未必扛得住。现实里,多少人因为一点小坎就散了,更别提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戴建国的选择不常见,但也让人琢磨:爱这东西,到底是啥样子的?

0 阅读:0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