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他不顾妻子反对,用刀划开刚出生3天女儿的后背,看着女儿奄奄一息,妻子瘫软在地,谁知他这一举动,竟救了千万中国婴儿。 张金哲,这个名字在中国小儿外科领域无人不知。他1920年出生在天津宁河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但他对学习的渴望特别强。1938年,他考上了燕京大学医预系,后来转到协和医学院继续深造。1943年,他又转学到上海医学院,1945年毕业后去了中和医院(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实习。1947年,他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当外科住院医师,1950年,他干了一件大事——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小儿外科专业。1955年,他调到北京儿童医院当外科主任,后来还升了副院长。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党员。 1948年那会儿,中国新生儿面临一种特别可怕的病,叫婴儿皮下坏疽。这病对小宝宝来说几乎是绝症,死亡率高达近100%。当时医疗条件差,医生们对这种病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一个个去世。张金哲那时候还是个年轻外科医生,但他不甘心。他琢磨着,能不能用手术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一种新方法——早期手术切开引流。啥意思呢?就是感染还没完全扩散前,赶紧把坏死的皮肉切开,把脓排出来。这想法在当时太超前了,很多人觉得这太冒险,毕竟传统观念是化脓没局限前动刀风险太大。可张金哲觉得,不试一试,孩子就没救了。 1949年8月,他面临了人生中最艰难的考验。他的第二个女儿刚出生三天,就得了皮下坏疽。孩子情况越来越糟,他知道时间不等人。他跟妻子商量,但妻子死活不同意,觉得孩子这么小,怎么能挨刀子。可张金哲心里清楚,这是女儿唯一的生路。他顶着巨大压力,决定自己动手,在家里给女儿做了手术。手术很成功,女儿慢慢恢复了健康。这件事不仅救了他的孩子,也让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张金哲没把这个方法藏着掖着。他赶紧把经验分享给其他医生,全国的同行们开始学着用这种办法治病。结果呢,皮下坏疽的死亡率从近100%一下子降到了5%。这可不是小数字,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家庭不用再失去孩子。1950年,他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建了小儿外科专业,开始培养更多医生。他觉得,光自己会不行,得让更多人学会这门技术。1955年,他去了北京儿童医院当外科主任,把精力全扑在小儿外科上。他还搞了好多新发明,比如“张氏钳”、“张氏膜”、“张氏瓣”,这些工具和方法让手术更安全,成功率也更高了。 张金哲这人,真的是把命都献给了医学。他特别爱孩子,总说“救一个孩子,就是救一个家庭”。他工作起来不要命,95岁高龄了,还每周坚持出诊,帮孩子们看病。他的学生和同事都说,他是那种特别严谨又特别有耐心的人,从不敷衍任何一个病人。他干了一辈子,救了无数孩子,也带出了一大批小儿外科的骨干。 到了晚年,张金哲也没闲着。他身体还行的时候,总是忙着教学生、看病人。2022年12月24日,他因为生病在北京去世,活了102岁。他走的时候,大家都很难过,但他留下的东西太多了。他的遗体捐给了医学研究,连走了都还在为医学做贡献。他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也让大家明白,医生这行当,真不是光靠技术就能干好的,还得有颗大心脏和仁心。 张金哲这一生,真可以用“牛”来形容。他不光救了自己的女儿,还救了千万中国婴儿。他用行动告诉大家,医生的责任有多重。他那刀下去,不只是划开了女儿的后背,也划开了中国小儿外科的新篇章。他这一辈子,没白活。
1948年,他不顾妻子反对,用刀划开刚出生3天女儿的后背,看着女儿奄奄一息,妻子
瑶光映心曲
2025-04-28 18:48: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