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冯增敏站在军事法庭上接受法官的审判,审判结果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带领200多名战士投降,判其有期徒刑十年。有人问他为何要选择投降,他摇摇头,只说了四个字,“我没办法”。 1979年的中越自卫反击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边境战争。那时候,中越关系紧张到极点,边境冲突不断升级,最终爆发了全面战争。中国军队出兵越南,目的是反击越方的挑衅,保卫边疆。这场战争打了不到一个月,双方伤亡都不小,尤其是前线的士兵,面对的是炮火连天、生死一线的残酷现实。 冯增敏就是这场战争中的一个小角色,一个连长,手底下管着200多号人。连长这职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上面有命令要听,下面有弟兄要带。在那种环境下,压力可想而知。战场上瞬息万变,一个决策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差别。他的投降,不是发生在和平年代,而是这种极端情况下,这得先搞清楚。 冯增敏带领200多人投降,具体细节官方没公开太多,但从当时的情况推测,可能性无非几种。要么是部队被围,弹尽粮绝;要么是伤亡太大,再打下去全军覆没;要么是通讯断了,上级命令没传下来,他得自己拿主意。不管哪种,投降都不是件小事,尤其对于军人来说,这几乎是砸了自己的饭碗,甚至是背上了骂名。 他说“我没办法”,这话听着挺实在。战场上不是拍电影,没那么多英雄主义的慢镜头。现实是,你得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做决定。带着200多人,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弟兄们的命也在他手上。投降可能是他权衡之后,觉得能保住更多人命的唯一出路。但这选择,代价太大了。 军事法庭判冯增敏十年有期徒刑,这在当时不算轻也不算特别重。投降在军人纪律里是大忌,军队讲究的是服从和牺牲,投降等于违背了最基本的职责。法庭这么判,可能一方面是考虑到战场的复杂情况,另一方面也得给其他人立个规矩:投降不是随便就能选的路。 十年,对冯增敏来说,是人生最宝贵的时光没了。他从一个带兵打仗的连长,变成了囚犯,这落差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但这判决背后,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不是每个人都能当英雄,也不是每个决定都能被理解。 冯增敏投降的事,在当时传得沸沸扬扬。有人觉得他是懦夫,丢了军人的脸;有人觉得他是为了保住弟兄们的命,没什么错。两种看法针锋相对,谁也说服不了谁。这事放到现在也一样,网上要是讨论起来,肯定吵翻天。 支持他的人可能会说,战争不是非黑即白,保命也是人之常情。反对的人则觉得,军人就得有军人的样子,投降就是背叛。不管哪边,都有自己的道理,但这争议本身就说明,冯增敏的选择触到了人性最复杂的地方。 冯增敏的故事,最让人感慨的,是战争里人性和军人职责的拉扯。作为人,谁不想活着回家?200多条命,不是数字,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弟兄,可能还有老乡、朋友。作为连长,他得服从命令,得为胜利拼命。可当这两者冲突时,怎么选?投降保命,还是死战到底? 他的“我没办法”,可能是真没办法。战场上不是讲台词的地方,没时间让你慷慨激昂地喊口号。也许他想的是,活着总比全死了强。但军人职责这根线,又让他没法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解。这矛盾,估计他自己也解不开。
蒋介石不敢动李宗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要说李宗仁这人,真不是省油的灯。他在政治和
【1评论】【9点赞】
良子
以自己之命,换手下200条命。值,200多人真把他当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