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信我敢去死?”18岁时,李红以死“威胁”父母退掉给自己安排的亲事!她刷过盘子卖过衣服当过餐厅服务员,凭中专学历进入县电视台,终成央视一姐!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海峡两岸》,我是李红。" 2025年的春天,这个熟悉的开场白再次在电视屏幕前响起。优雅从容的李红已经在这个位置站了近20年,成为无数观众心目中的"央视一姐"。标准的普通话,大方得体的举止,知性优雅的气质,让人很难将她与贫困山村的女孩联系在一起。 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表面下,鲜有人知道李红曾经历过怎样坎坷的人生道路。 时间倒回到1978年,吉林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李红出生在一个五口之家。作为长女,她从小就担起了照顾弟妹的责任。父亲在附近的国企工作,微薄的工资勉强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家中连基本的医药费都时常周转不开。 "小时候最难忘的就是母亲常年卧病在床,而家里连医药费都付不起。"多年后回忆起童年,李红这样说道。尽管家境贫寒,但父母重视教育,坚信"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所以无论多么困难,也要让孩子们接受教育。 在学校里,李红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她在课本中认识了外面的世界,了解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心中埋下了走出小山村、去更广阔天地的种子。成绩单上总能找到她的名字,她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父母心中的骄傲。 然而,1992年,国企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大量工人下岗。14岁那年,李红的父亲也加入了这支"下岗大军"。家中唯一的经济支柱轰然倒塌,原本就拮据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懂事的李红和弟弟不得不辍学。年仅14岁的她便开始了打工生涯——白天在商场当售货员兼收银员,晚上到饭店刷盘子。一天下来,小小年纪的她已经精疲力竭,但想到家中的困境,她咬牙坚持着。 "做过服务员、店员,干各种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儿,辛酸和困苦只有自己知道。"这样的生活,李红一干就是三年。 谁能想到,这位每天奔波于商场和饭店之间的打工女孩,日后会成为央视金牌主持人,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被提名为"最受大学生喜爱新闻女主播"?又有谁能料到,新华网会这样评价她:"她的主持风格既有北方之大气豪爽,又不失南方之文雅细腻。" 一次偶然的相遇成了李红人生的转折点。当忙碌了三年的李红在商场工作时,遇到了正在准备高考的初中同学。看着同学谈起未来大学生活时神采奕奕的模样,李红心中泛起一阵酸涩。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本应该和同学一样,坐在教室里为未来奋斗,而不是在商场里当一辈子售货员。 这次偶遇坚定了李红重返校园的决心。她准备回家告诉父母自己想继续读书的想法,却不知道家里已经为她谋划了另一条人生路径。 1996年,18岁的李红正值豆蔻年华。在村里习俗中,这个年龄的女孩子大多已经出嫁了。父母在媒人的撮合下,为李红安排了一门亲事,并且已经在村里摆了酒席。按照当地习俗,订婚摆酒后就不能反悔,这桩婚事已成定局。 当李红得知这个消息时,内心拒绝被这样安排的命运。她想读书,她要为自己的人生做主。她不断向父母表达自己不想结婚而是想上学的愿望,但父母认为女孩子迟早要嫁人,找个好人家比读书更重要。 软的不行,李红决定来硬的。一天,当家人都在场时,她拿起一瓶农药,对着父母说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话:"不让我上学我就去死!" 这一刻,李红的眼神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坚定与决绝。父母看到女儿宁愿用生命作赌注也要读书,终于妥协了。他们帮李红退了婚,尊重了她继续求学的选择。 但退婚在当地几乎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李红立刻成为村里的"出头鸟"。村民们纷纷指指点点,有人讽刺她"非得去上学,能不能考上还难说呢"。面对这些声音,李红选择了屏蔽,她只想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接下来的一年里,李红废寝忘食地学习。她要在一年内完成别人三年的学业,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凭借顽强的毅力,1996年,李红如愿考入了吉林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进入大学后的李红继续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某次学校举办晚会缺少主持人,老师和同学们推荐李红一试。没想到这次尝试让她发现了自己的另一个天赋:主持。她标准的普通话和自然大方的台风获得了一致好评,李红对主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8年,李红前往北京广播学院主持人进修班学习。三个月的学习中,她像海绵一样吸收着知识,毕业后凭借出色的能力进入了吉林省电视台。 从音乐节目到《晚新闻》,再到吉林卫视的《直播早新闻》,李红的能力得到了不断认可。
“信不信我敢去死?”18岁时,李红以死“威胁”父母退掉给自己安排的亲事!她刷过盘
星河幻曲悠扬
2025-04-28 21:15:40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