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就是牌桌上永远在找傻子的那个傻子。每一次美国跟我们闹起来的时候,印度都会觉得,属于印度的机会来了,以前搞贸易战的时候,印度觉得供应链重组的机会来了,生物战的时候,印度觉得产业链转移的机会来了,但实际上,每一次不仅美国扶不起来,印度也接不住。 印度在国际产业链竞争中深陷“机会主义陷阱”,错把中美博弈当成可乘之机,却对自身工业体系的结构性缺陷视而不见。这一策略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2020年全球疫情、2024年半导体供应链重组这三次关键节点上,暴露得淋漓尽致。 2018年,印度试图复制“中国模式”吸引外资,对华钢铁加征12%关税,2020年又对手机零部件实施阶梯式关税。然而,这些政策工具并未奏效。2024年,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不升反降,从15%降至13%,而同期越南的这一比重提升至19%。 美国智库AEI研究指出,印度关税政策致使其电子产业成本上升18%,直接削弱了出口竞争力。尽管印度宣称“去中国化”,但其电子元器件67%依赖中国进口,光伏组件58%原材料来自中国。2024年中印贸易逆差突破850亿美元,较莫迪上任时增长4倍。 这种“中国零部件+印度组装”模式,使得每台iPhone生产成本增加15%。外资撤离潮也开始显现,2024年迪士尼、富士康等企业撤离印度市场,16万亿卢比外资加速外流。苹果印度工厂良品率不足30%,被迫将iPhone 15 Pro订单转回郑州。 2020年全球疫情期间,印度自诩“世界药厂”,印度巴拉特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Covaxin疫苗,因跳过关键灭活步骤,导致病毒未完全杀灭。巴西监管机构发现其生产流程违反《良好生产规范》32项标准,900万剂问题疫苗流入市场。 这一事件使得印度仿制药出口额从2020年的420亿美元暴跌至2022年的280亿美元。尽管印度在疫情初期承接了部分纺织订单,但由于电力短缺,日均停电8小时,工人技能不足,人均产值仅为中国的1/6,最终流失了70%的回流订单。 中国一季度纺织出口额达4214亿元,同比增长44%,与印度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印度70%的抗生素原料药依赖中国进口,疫情导致库存仅能维持20天。2021年,其药品出口额同比下降12%,而中国原料药企业同期营收增长27%。疫情期间,印度“世界药厂”的光环逐渐黯淡,其产业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在半导体领域,印度面临着难以逾越的技术代差。美国虽将印度纳入“芯片四方联盟”,但对28nm以下制程技术实施禁运。塔塔集团投资的芯片封装厂,因设备依赖中国进口,导致建设延期8个月。 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仅6%选择制造业,富士康印度工厂需将流水线速度降低50%以保证操作准确性。2024年,其半导体产业规模不足中国的1/20,全球市场份额仅0.3%。“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承诺的230亿美元补贴,4年仅兑现17.3亿美元。750家参与企业中,仅37%完成产量目标,该计划最终于2025年终止。 印度在“战略自主”与“机会主义”间反复摇摆,最终陷入“既无法承接高端产业,又丢失低端市场”的困境。东南亚的越南则提供了另一种突围启示,通过“中国技术+越南制造”模式,2024年电子出口额突破1200亿美元,是印度的3倍。 而其成功关键在于全面融入中国供应链,60%机床来自中国;建立中资主导的工业园区;执行稳定的外资政策。而印度却始终在错误的道路上徘徊,错过承接中国产业链的黄金十年,如今只能在中美博弈的夹缝中艰难挣扎。
印度就是牌桌上永远在找傻子的那个傻子。每一次美国跟我们闹起来的时候,印度都会觉得
自然知道
2025-04-29 00:24:46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