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不敢扶”的人理直气壮:不是没有人性,是怕说不清楚!4月26日,浙江金华,一女子骑电动车摔倒腿被卡,呼救没人扶,当街大喊:“现在的人怎么没有人性啦?” “现在的人怎么没有人性啦!”浙江金华街头,4月26日上午一名骑电动车的女子连人带车侧翻在非机动车道,左腿被车身死死卡住。她趴在地上挣扎十余分钟,过往行人驻足观望却无人伸手搀扶。 当她撕心裂肺的质问响彻街头时,围观人群竟出现戏剧性退散——5秒内3人转身离开,2人退至行道树后。这一幕被路人用手机全程记录,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超2亿次讨论,揭开了当代社会最刺痛的道德伤疤。 2006年南京彭宇案中,法官那句“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如同利刃般割裂了社会信任的肌理。尽管2012年官方披露彭宇确有撞人行为,但一审判决的“常理推断”早已深入人心。 北师大调查显示,78%的受访者因该案不敢扶老人,施救率不足30%,80后、90后群体最低。 这种恐惧在2025年仍在发酵:湖南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6.8万,耗时两年才通过27处监控自证清白;四川达州9岁男孩扶起摔倒老人,竟被索赔100万,其父因冲动打人险酿大祸。 更讽刺的是,技术进步反而加剧了伦理困境。 2025年东北大爷与重庆游客的“骨折悬案”中,即便有行车记录仪还原真相,舆论仍在“扶人被讹”的叙事中狂欢,最终反转时公众的愤怒早已过度消耗。 深圳试点对诬陷救助者处以治安拘留并录入征信,讹诈投诉量下降37%,但多数普通人仍缺乏“一键存证”的底气。 《民法典》第184条明确“自愿救助造成损害不担责”,但现实中助人者仍需面对取证难、维权成本高的困境。 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2020-2023年涉帮扶诉讼中,助人者平均需耗费19.8天配合调查,7.3%因此遭受工作损失。 杭州“暖心之城”实践提供了可行路径:该市建立的“帮扶保障联盟”已吸纳83家企业,承诺为卷入纠纷的员工提供法律支援及误工补偿。 苏州推行的“即时见证系统”,通过政务APP实现救助过程云端存证,将取证时间压缩至平均12分钟。 外卖小哥的选择,暴露了制度的尴尬。 扶起女子的黄衣骑手事后坦言:“当时真没顾得上想那么多,但扶完后反复查看手机37分钟,生怕被讹。” 他所在平台的数据显示,完成订单后,骑手们平均需花28分钟处理可能的纠纷,这相当于每天少送3单。 这种隐忧在郑州试点“善意凭证”后有所缓解——利用区块链技术生成时空定位、生物识别、过程记录三位一体的存证,半年内帮扶纠纷发生率下降79%。 值得关注的是,外卖、快递等行业从业者正成为基层治理的“流动哨兵”。温岭市横峰街道100多名外卖骑手化身“平安传感器”,今年累计上报安全隐患43处,帮扶群众200余人次,他们的电动车记录仪已成为最接地气的“证据链”。 但技术无法完全替代人性的温度。 武汉外卖小哥张宝剑随身携带AED设备,2025年3月用它成功救助被汽车撞倒的老人;台州骑手鲍桂鑫不会游泳却纵身跳入深河救人,这些案例证明,善意从未消失,只是需要更坚实的制度护航。 网友的灵魂质问值得深思: “女子有力气大骂,为何不自己报警?” “如果她看到别人摔倒,会毫不犹豫伸出援手吗?” 这些质疑折射出公众对“道德绑架”的反感。 正如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所言:“应将无证据的诬陷定性为敲诈勒索,让讹诈者付出高昂代价。” 2018年金华滕先生扶人被讹后,通过诉讼要求1元赔偿及登报道歉,借助法律武器维护了善意,这样的案例应成为常态。 当善意不再是“稀罕事”,当每个伸出的援手都能被温柔以待,我们才能真正回答“人性是否已死”的质问。毕竟,外卖小哥的选择证明:微光虽弱,足以照亮人心。 对此你们怎么看?
这次“不敢扶”的人理直气壮:不是没有人性,是怕说不清楚!4月26日,浙江金华,一
红尘一梦浅笑
2025-04-29 09:43:04
0
阅读:240
浅眸深望未语先笑
没卵用
菲佳
只能救林志颖。
携手游人间
天眼呢?难道是吹牛逼用的?这些事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