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一位女知青响应号,奔赴北大荒,十年后,她放弃返城机会,选择扎根农村,可当丈夫得知她父亲的真实身份时,震惊不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9年冬,一列绿皮火车载着满怀理想的知识青年,穿过冰雪覆盖的东北平原,驶向荒凉的北大荒,在这群年轻人中,有一位扎着麻花辫的宁波姑娘格外引人注目。 她叫黄丽萍,十九岁,来自一个显赫的家庭,却选择了一条与安逸生活背道而驰的道路,十年后,她放弃返城的机会,决定扎根这片黑土地,而她的丈夫在得知她父亲的真实身份时,震惊不已。 黄丽萍的父亲黄思深是开国少将,母亲在机关单位工作,家境优渥,足以让她留在城市过上舒适的生活,然而父亲讲述的革命故事在她心中种下了为国奉献的种子。 从小,她便立志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人,1969年,当上山下乡的号召传遍全国时,黄丽萍感到机会来了,尽管父母极力反对,担心她无法承受北大荒的艰苦,她依然瞒着家人报了名,登上了北上的列车,火车窗外,城市渐渐远去,她心中却燃起一股闯荡的激情。 初到北大荒,黄丽萍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无边的黑土地被白雪覆盖,西北风夹着雪粒刺骨,稀疏的泥草房在雪地中显得孤零零,生活的艰辛远超她的想象:泥泞的道路让人寸步难行,简单的苞米面是主要的口粮,干农活更是她从未接触过的挑战。 刚开始,她细嫩的双手被锄头磨出水泡,累得倒头就睡,但黄丽萍没有退缩,她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这里,就要坚持到底,她跟着村民学烧炕、腌酸菜,换下城里的布拉吉,穿上粗布衣裳,渐渐融入了这片土地。 在屯子里,黄丽萍的开朗和勤劳赢得了村民的喜爱,她不仅努力干活,还利用闲暇时间教村里的姑娘们织毛衣、做女红,分享自己的手艺,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南方妹子”,把她当作自家人,她的坚韧和热情,让人们忘记了她曾是城市里的娇小姐。 1971年,黄丽萍已经完全适应了农村生活,甚至觉得城里的日子有些遥远而陌生,那一年,她在地头遇到了另一位知青张建军,他为人诚恳,读过书,身上带着一股踏实的劲儿,两人因共同的理想和真挚的情感走到了一起。 张建军对黄丽萍的关心无微不至,大雪天走二十里路为她找药,农忙时帮她挑水劈柴,黄丽萍被他的真诚打动,认定他是可以相守一生的人,他们的婚礼简单而温馨,半间土坯房成了新家,窗户用旧报纸糊着,炕上铺着干草。 婆婆拉着她的手,愧疚地说:“委屈你了。”黄丽萍却笑着回应:“踏实过日子,比什么都强。”婚后,生活并不轻松,张建军家境贫寒,孩子出生后,经济压力更大,黄丽萍怀着身孕仍下地干活,孩子发烧时,她光着脚在雪地里跑去卫生所,脚上冻疮烂了几个月,她从未向宁波的家人诉苦。 1973年,黄丽萍带着三岁的女儿和丈夫第一次回宁波探亲,父亲黄思深身着军装,盯着女儿粗糙的双手看了许久,只说了一句:“扎根农村好,要扎就扎瓷实。” 母亲则偷偷往包袱里塞了二百块钱,张建军直到这时才知道,妻子竟是将军的女儿,他心中泛起自卑,担心自己配不上她,但黄丽萍用坚定的爱化解了他的不安,父母的接济让小两口的生活稍有改善,但他们依然靠自己的双手撑起这个家。 1979年,知青返城政策出台,北大荒的屯子里一片喧嚣,有人连夜收拾行李,有人因去留问题吵得不可开交,黄丽萍却静静地蹲在菜园子里,摘着豆角,思考着未来,父亲的一封信坚定了她的决心。 信中写道,如果她回城,一切都要靠自己,他绝不会为她走后门,黄丽萍抬头看了看丈夫和三个孩子,想到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建立的家,想到孩子刚学会叫“爹”的模样,她不愿让他们成为无根的浮萍,她将返城登记表叠成纸船,放入门前的小溪,看着它漂远。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北大荒,黄丽萍和丈夫开始养奶牛,她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车后绑着铁皮奶桶,往镇上送鲜奶,生活渐渐好转,他们翻新了老屋,在房梁上发现了一个铁盒,里面装着当年的知青证、结婚奖状和父亲寄来的最后一笔汇款单,这些物件承载了他们的青春记忆。 新世纪初,黄丽萍的三个儿女都在县城安了家,周末带着孙辈回屯子,小院里飘着炖菜的香味,如今,七十三岁的黄丽萍依然住在屯子里。 城里的记者问她后不后悔,她指着远处沉甸甸的稻穗说:“根扎得深,才能长得旺实。”堂屋的墙上,挂着父亲的老照片,旁边是一枚褪色的北大荒纪念章,在阳光下闪着光。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将军之女扎根北大荒 | 北大荒留守知青口述②》
1969年,一位女知青响应号,奔赴北大荒,十年后,她放弃返城机会,选择扎根农村,
如梦菲记
2025-04-29 10:45:14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