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2月,数千印度雇佣军打前阵,二万多缅军紧随其后,对金三角的国民党残军发起全线进攻。当时正值春节,大部分残军和眷属们正在过年,被打了一个猝不及防,交战之初节节败退。 1952年2月,金三角的国民党残军正沉浸在春节的氛围里。这帮人1949年从大陆撤到这儿,本想着喘口气,结果却成了缅甸政府的眼中钉。春节是咱们中国人最看重的日子,残军和眷属们好不容易聚在一起,难得放松一下。可就在这时候,数千印度雇佣军和二万多缅军突然杀到,摆明了要趁着残军没防备来个狠的。 这场进攻可不是临时起意。缅甸政府早就看残军不顺眼了,觉得这帮外来户占着金三角不走,威胁自己的控制权。加上国际压力,缅甸下定决心要把残军赶出去。为了干成这事儿,他们拉来了印度雇佣军当先锋,二万多缅军压阵,兵力上完全碾压残军。选在春节动手,就是瞅准了残军会放松警惕,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结果真如缅甸所料,残军这边还没反应过来,战线就崩了。交战刚开始,残军节节败退,死伤一大片。过年的喜庆气氛没了,剩下的只有慌乱和绝望。这仗打得太突然,残军压根没时间组织像样的反击,只能被动挨打。 不过,残军也不是吃素的。眼看着敌军来势汹汹,他们硬着头皮开始反击。金三角这地方,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残军在这儿混了几年,早就摸熟了路子。他们靠着地形优势,打起了游击战,跟印度雇佣军和缅军周旋。虽然兵力差距大,但残军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给敌军造成了不少麻烦。 残军能撑下来,还有个原因——国际社会盯着呢。美国担心残军垮了,金三角会落进共产主义手里;苏联则巴不得缅甸把残军收拾了,好扩大自己的影响。这场仗表面上是缅甸和残军的事儿,背后却是大国博弈的影子。国际关注给了残军一点喘息的空间,缅甸也不敢下死手,怕引火烧身。 就这样,残军一边打一边拖,硬是没让缅军得逞。印度雇佣军虽然凶猛,但毕竟是外来的,地形不熟,配合也不够默契。缅军人数多,可组织起来乱哄哄的,没能一口气把残军灭了。战事僵持下来,双方都耗得有点扛不住了。 打到后来,缅甸政府发现,光靠武力收拾残军没那么容易。残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死咬着不放,拖下去对谁都没好处。于是,缅甸这边松了口,开始跟残军谈条件。残军也明白,再打下去自己迟早完蛋,索性也坐下来聊聊。 经过几轮拉锯,双方总算达成了个妥协。残军同意撤出金三角的一部分地盘,缅甸则睁只眼闭只眼,让他们在指定区域待着。这结果算不上胜利,但对残军来说,至少保住了命。缅甸政府也乐得省事儿,不用再费力打仗。 可这妥协没让残军内部消停。有人觉得谈和是卖国,宁可拼到底;有人觉得这是条活路,得抓住机会喘口气。意见不合,残军内部吵得不可开交,组织也散了不少。这分裂埋下了隐患,后来残军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大,实力被削得更厉害。 残军在金三角站住脚后,日子还是不好过。没地盘,没资源,咋活下去成了大问题。这时候,金三角的毒品贸易冒头了。鸦片在这儿种了好多年,当地人早就靠这个赚钱。残军一看,这玩意儿来钱快,索性也掺和进来。 他们用自己的军事力量护着毒品生意,跟当地人合作,把金三角变成了毒品窝。钱是赚到了,残军也有了底气,可这路子越走越歪。原来想着反攻大陆的理想早扔一边去了,残军变成了国际社会眼里的毒贩子。美国、联合国看不下去,隔三差五喊着要打击金三角的毒品,可这地方太偏,管起来太难,效果一直不咋地。 残军靠着毒品撑了下去,但也把自己搭进去了。国际压力越来越大,内部也乱成一团,原来的纪律和信念都没了影儿。他们从战场上的斗士,变成了毒品链条上的一环,名声臭得不行。
蒋介石不敢动李宗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要说李宗仁这人,真不是省油的灯。他在政治和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