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学突破!揭秘宇宙“超重双星”背后的演化密码! 近日,中国天文学界迎来一项

雷霆乍惊时 2025-04-29 20:18:45

中国天文学突破!揭秘宇宙“超重双星”背后的演化密码! 近日,中国天文学界迎来一项震动国际的发现。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领衔,联合云南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及匈牙利科研团队,依托郭守敬望远镜的巡天数据,发现了一颗名为Lan11的罕见双星系统。该系统由一颗质量在0.52-0.65倍太阳质量的热亚矮星和一颗质量达1.07-1.35倍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白矮星组成,总质量突破1.67-1.92倍太阳质量,远超钱德拉塞卡极限,约1.4倍太阳质量。这一发现于4月22日发表在《中国科学:物理力学天文学》期刊,被国际同行评价为“填补中子星形成理论空白的关键证据”。 Lan11的特殊性在于其演化路径与常规理论预测不同。通常情况下,白矮星双星系统总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后会以Ia型超新星形式爆发,但Lan11却可能通过“吸积致坍缩”(AIC)直接形成中子星。研究团队通过光谱和测光数据分析,发现热亚矮星呈现椭球形态,暗示其伴星是一颗核心富含氧和氖的ONe白矮星。 理论模型显示,该系统可能在5-5.4亿年后合并,但不会引发剧烈爆炸,而是因电子俘获效应直接坍缩为中子星。 这一发现的价值不仅在于挑战传统认知,更在于揭示宇宙演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长期以来,天文学界对中子星形成的主流解释集中在超新星爆发或双中子星合并,但AIC路径的存在意味着另一种更“温和”的可能性,白矮星通过缓慢吸积质量,最终安静地坍缩为中子星。 Lan11的发现首次为这一理论提供了直接观测证据,其意义堪比在生物学中发现新物种的演化分支。 Lan11的存在表明,某些极端天体可能以近乎“隐形”的方式完成生死蜕变,既不释放剧烈光芒,也不留下超新星遗迹。这解释了为何过去数十年间AIC事件始终未被直接观测到,它们更像宇宙中的“暗流”,悄然改写物质形态,却避开了人类的常规探测手段。这种隐蔽性恰恰提醒我们:科学突破往往始于对“异常数据”的敏锐捕捉,而非对已知现象的重复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Lan11的诞生路径颠覆了常规的双星吸积模型。研究推测,其前身可能是一颗质量达5-8倍太阳的恒星,通过单星演化快速形成ONe白矮星,而非通过吞噬伴星积累质量。这种“与生俱来”的特性表明,宇宙中可能存在更多未被识别的特殊双星系统。正如国际天文学家Stephan Geier在同期评述中所言:“突破性发现未必来自深空,太阳系邻近区域同样隐藏着改写教科书的线索”。 LAMOST凭借其大视场、多目标的优势,从海量光谱数据中筛选候选目标,再通过帕洛玛天文台五米海尔望远镜等设备进行精测验证。这种“广撒网+精准捕捞”的模式,为稀有天体研究提供了高效范式。更深远的是,这一成果凸显了中国自主科技装备的实力,LAMOST已累计发布2000万条光谱数据,支撑了包括黑洞发现、银河系演化在内的多项重大研究。 从科学哲学视角看,Lan11的发现再次印证了人类认知宇宙的局限性。钱德拉塞卡极限自1930年代提出以来,长期被视为白矮星命运的“终极判决”,但此次观测表明,极端物理条件下可能存在例外。这种对经典理论的补充而非否定,正是科学进步的典型路径。 正如LIGO探测到引力波后,物理学界并未抛弃广义相对论,而是在其框架内拓展了新的可能性。 Lan11双星系统的发现,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宇宙极端天体演化的新大门。它提醒我们,在浩瀚星空中,仍有无数未解之谜等待揭开,或许下一次颠覆性突破,就藏在某颗看似平凡的恒星数据中。随着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FAST等设备的持续发力,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必将迈入更深的维度。

0 阅读:31
雷霆乍惊时

雷霆乍惊时

用心感受,生活处处是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