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渔民在东海打渔时网住了一个特别沉的“大鱼”,谁知拉上来却是一个非常神秘的装置。 春季的东海总是充满生机,2021年春天的一个凌晨,盐城渔民王锁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准备出海。天还没亮,港口就已经热闹起来,汽笛声此起彼伏,渔船挂着航行灯在黑暗中排起长队。王锁站在自己小型渔船的甲板上,深深地吸了一口带着咸味的海风,脸上露出期待的笑容。这片海域,他已经守望了大半辈子。 王锁并非出身富裕之家,年轻时只能在别人的船上打零工。"那时候就有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拥有自己的渔船。"经过多年的省吃俭用和辛苦积累,他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买下了这艘虽小但足以支撑全家生活的渔船。对王锁来说,不能出海打渔的日子就等于断了全家的生计。 太阳渐渐升起,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格外耀眼。经验丰富的老船员看着风平浪静的海面,笑着对王锁说:"今天肯定会有个好收成。"果然,春季回暖的海水吸引了大量鱼群洄游到近海产卵,他们的渔网一次次被拉上来,网中满是活蹦乱跳的鱼虾。 王锁和船员们忙得不可开交,汗水浸湿了衣服,但没人在意这些。他们一边分拣着渔获,一边哼着小曲,空气中弥漫着欢快的气息。"这些年来,我们总是在同一片海域打渔,对这里的风浪、洋流和鱼群习性都了如指掌。"王锁一边工作一边回忆着过去,"但海洋总是充满了惊喜。" 就在收起最后一网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收网机突然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好像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大鱼!肯定是条大鱼!"船员们兴奋地叫喊着,纷纷放下手中的工作前来帮忙。王锁立刻将收网机的功率开到最大,几个身强力壮的船员也上前帮忙拉网。随着渔网慢慢露出水面,他们却发现网中并非预料中的大鱼,而是一个体积庞大的黑色不明物体。 当渔网完全被拉上甲板,众人借着船上的灯光,看清了这个长约3米、形状怪异的黑色装置。"这是什么东西?"所有人都面面相觑。突然,一个老船员的话让气氛紧张起来:"该不会是鱼雷吧!"这句话一出,船上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 王锁仔细观察着这个神秘装置,一个年轻船员指着装置说:"你们看,这上面有太阳能板,带着螺旋桨,旁边还有两个像翅膀一样的东西,应该不是鱼雷。"虽然大家松了一口气,但对这个从未见过的装置仍然充满疑惑。在海上打了几十年渔的王锁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他当即决定:"不管这是什么,咱们还是靠岸后交给渔政部门处理。" 2022年1月的一天,王锁接到一个意外的电话,通知他将在即将召开的"沿海国家安全人民防线专项表彰奖励大会"上受到表彰。这让他既惊讶又困惑,一年前打捞上来的那个黑色装置,究竟有着怎样的来历? 当王锁抵达表彰会场时,一位国安部门的工作人员向他介绍了那个神秘装置的真相。原来,那是一种名为"波浪滑翔机"的新型海洋无人潜航器,由水面艇、挂缆和水下驱动单元三部分组成。它利用波浪的起伏提供动力向前行进,通过太阳能为各种仪器设备供能。更重要的是,装置上搭载了多种传感器,能够对海域的水温、盐度、密度、海流及水下声场等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和传输。 央视记者在2021年国家安全日期间曾专门采访了水声工程专家唐建生博士。唐博士解释道:"这种波浪滑翔机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下航行,能持续对我国海域的环境参数进行测量,并实时将数据传递给境外机构。从捕获的装置磨损程度看,它在我国海域已经工作了相当长的时间。" 这类装置的出现并非孤例。随着国际局势变化,一些国家开始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对中国海域进行监控和情报收集。这些活动严重威胁着中国的海洋安全。除了波浪滑翔机,他们还使用侦察机、潜艇、军舰和声纳浮标等多种手段。 王锁的发现引起了国家安全部门的高度重视,也让他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1978年10月9日,海南岛的渔民在捕鱼时发现了美国海军当时最先进的MK46-I型反潜鱼雷。这一发现对中国鱼雷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历史似乎在重演,普通渔民再次成为守卫国家海疆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类似的案例不断涌现。2016年,渔民张小子在起网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刻有外文的球形物体,经鉴定是境外投放的技术监测装置。2018年,江苏省多位渔民在同一海域共打捞出9件不明装置,其中一件类似仿生鱼形,经确认是一种先进的海底无人潜航器。2020年3月,渔民程立松发现的航空声纳浮标更是直接用于对潜艇进行搜索、识别和跟踪,可为反潜飞机提供目标信息。 为应对这些威胁,国家加强了对沿海渔民的国家安全教育。2015年4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国家安全法》设立了国家安全日。自此,国家每年都会组织各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渔民的安全意识和识别能力。
27日,台湾渔民吓坏了抓紧收网走人因为他们在所谓的海峡中线捕鱼时看到三艘解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