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一个哺乳期的妇女解开自己的衣服,把乳汁滴到受伤八路军小战士的嘴中,救了小战士一命。 一阵秋风吹过沂蒙山区,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已经胜利结束。临沂医院的走廊上,一位佝偻着背的老妇人正在探望伤员。她那苍老的面容上写满了岁月的痕迹,一双粗糙的手轻轻抚摸着伤员的额头。忽然,一位中年军官快步走来,他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 "明妈妈!是您吗?"军官激动地叫道,声音有些哽咽。 老妇人疑惑地抬头,目光中透着不解。她无法开口回应,只能用手比划着。年轻时的一场重病让她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但此刻她的眼睛在仔细打量着这位军官。 "我是彭林啊!您还记得吗?1941年那个秋天,是您救了我!"军官激动地抓住老妇人的手。 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倒流,回到了1941年的沂蒙山区。那是一个硝烟弥漫的秋冬之际,日伪军正在沂蒙山区发起疯狂的"扫荡"行动,试图摧毁当地的抗日根据地。枪炮声几乎每天都在山间回荡。 明德英,这位1911年出生于山东贫困家庭的妇女,因幼年时的一场重病成了不能开口说话的"哑巴"。25岁那年,她嫁给了横河村的李开田,夫妻俩以看守李氏家族的墓地为生,过着清贫而平静的日子。 1941年11月初的一天,明德英在家附近活动时,意外发现了一名浑身是血的八路军小战士。这名战士刚从日寇的包围圈中突围出来,因失血过多,已经奄奄一息。明德英没有犹豫,用树枝和干草把他藏了起来。 不久后,一队伪军追了上来,他们追问明德英是否看见了逃跑的八路军战士。明德英装作不懂,用手势随意指了个方向,骗过了伪军。等敌人走远后,她立刻回到小战士身边。 此时的小战士已经虚弱到极点,嘴唇因缺水而干裂。明德英四处张望,却找不到水源。情急之下,这位哺乳期的母亲做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举动——她解开自己的衣襟,将乳汁一滴一滴地滴入小战士的口中。 小战士渐渐有了反应,明德英立刻找来丈夫李开田,两人合力将战士抬回家中。李开田二话不说,把家里仅有的两只鸡杀了,给小战士补养身体。而明德英则每天细心地为战士擦拭身体,清洗化脓的伤口。 "您救了我,明妈妈。"医院中,已是中年的彭林紧紧握住明德英的手,泪水顺着脸颊滑落,"那时您和李大爷冒着生命危险照顾我十多天,我才能活下来,重回部队。" 彭林看着眼前这位无法言语的老人,思绪飞回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明德英的无私奉献并非孤例,而是整个沂蒙山区军民鱼水情的缩影。 "明妈妈,您知道吗?我回到部队后,听说您和李大爷还救过另一位八路军战士。"彭林轻声说道。 明德英微微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回忆。1943年,八路军战士庄新民因负伤与部队走散,同样被李开田夫妇救下。那时候,他们已经家徒四壁,但仍将家中唯一的一只母鸡熬成鸡汤给庄新民补养,直到他伤愈归队。 "您和李大爷的故事传遍了整个沂蒙山区,还有很多像您这样的红嫂。"彭林从口袋里掏出一本小册子,那是作家刘知侠196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红嫂》。 "这本小说后来还被改编成了京剧《红云岗》和舞剧《沂蒙颂》,您的事迹已经传遍了全国。"彭林翻开册子,向明德英展示。 明德英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她摇摇头,用手势表示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她指了指窗外,似乎在说还有更多人值得称赞。 "是啊,沂蒙山区的母亲们都了不起。"彭林理解了她的意思,"就像王换于大娘,从1939年起,她的家就成了山东党政军机关的驻地,是有名的抗日堡垒户。她创办了战时托儿所,照顾了42名革命后代和烈士遗孤。" 明德英点点头,她虽然无法说话,但对这些事迹都有所耳闻。 "最让我感动的是,王换于大娘看到烈士的孩子瘦弱不堪时,对儿媳妇说的那句话:'烈士的孩子饿死了,就断根了,让革命烈士的孩子吃奶,咱的孩子就吃粗的吧!'"彭林的声音有些哽咽。 明德英的眼中闪过一丝泪光,她用手比划着,仿佛在讲述另一个故事。 "您是说李桂芳带领妇女搭'人桥'的事?"彭林恍然大悟,"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前夕,她率领32名妇女跳入汶河,用门板搭起一座'人桥',保证了我们部队顺利过河,奔赴前线。那真是太壮观了!" 明德英手指轻轻拂过报纸上的一行字:"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正是沂蒙红嫂精神的真实写照。 "明妈妈,您该知道,2009年9月您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了吧?"彭林高兴地说。 明德英摇摇头,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荣誉对她来说并不重要,她只是做了一个普通中国母亲该做的事。
1941年11月,一个哺乳期的妇女解开自己的衣服,把乳汁滴到受伤八路军小战士的嘴
沙滩留下脚印
2025-04-30 10:14:55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