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北大教授陈西滢冲进外国同事的房间,看见了妻子凌淑华衣衫不整地坐在床上

佳说历纪 2025-05-01 02:12:02

1936年,北大教授陈西滢冲进外国同事的房间,看见了妻子凌淑华衣衫不整地坐在床上。他神色镇定,给了妻子两个选择,让其一声不吭回了家。 陈西滢和凌淑华这对夫妻,搁在民国那会儿可是响当当的文化名人。陈西滢,原名陈源,1896年5月10日生在江苏无锡,家里书香气挺浓。1910年,他从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毕业,小小年纪就对西洋学问着迷。1912年,16岁的他靠表舅吴稚晖资助,跑去英国留学,先在爱丁堡大学,后转伦敦大学,学的是政治经济学,顺便把西方文化啃得透透的。1922年回国,他进了北大外文系当教授,学问深,教风严,学生都服他。1924年,他跟胡适、徐志摩一块儿搞了《现代评论》周刊,写杂文,名气越来越大。到1929年,他当上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事业算是到顶峰了。 凌淑华呢,1900年3月25日生在北京,家里也不简单。爹凌福彭是清朝官儿,顺天府尹出身,还爱诗词书画,家里常来往的都是齐白石、陈寅恪这样的牛人。她从小泡在艺术堆里,学画画,拜过宫廷女画师缪素筠,后来又跟王竹林、郝漱玉混,画功了得。文学上她也没落下,读了不少中外名著,写文章流畅得很。1919年,她考进燕京大学,学英国文学,参加文学社团,写小说崭露头角。1924年泰戈尔访华,她作为学生代表接待,气质好、学识高,给人印象深。 两人咋认识的?1924年文化活动上碰的头。那会儿凌淑华其实更中意徐志摩,诗人嘛,浪漫。但1925年她被指抄袭,徐志摩没吱声,陈西滢却跳出来帮她说话,还跟鲁迅他们吵了一架。这事儿让凌淑华挺感动,1926年就嫁给了陈西滢。婚讯一出,文坛都祝福,觉得这对才子佳人天作之合。 可好景不长。到了1936年,事情炸了。那年夏天,陈西滢听到风声,说凌淑华跟个英国诗人朱利安·贝尔走得近。他坐不住了,跑去朱利安那儿一看,果不其然,凌淑华衣衫不整地在那儿。陈西滢没发飙,硬是憋着气,给了凌淑华两个路:回家还是离婚。她没敢吭声,跟着回了家。这事儿搁谁身上都炸锅,但他愣是冷静得像没事儿人似的。不过回家后,他撂了句狠话:以后没夫妻关系了。从那以后,两人同住一个屋,但跟陌生人没啥区别。 这婚姻咋走到这步的?得从头说。陈西滢是传统读书人,骨子里守着老规矩。他学问高,但思想有点儿保守,觉得妻子就该在家相夫教子。凌淑华呢,家世好,又留过洋,脑子活,追求自由。她爱文学爱艺术,不甘心当个贤妻良母。婚前两人志趣相投,婚后却慢慢不对付。加上那会儿文人圈子乱,风言风语多,凌淑华跟朱利安·贝尔来往,可能是艺术上的惺惺相惜,但传出去就变味儿了。陈西滢咽不下这口气,可又不想离婚丢脸,只能这么僵着。 出了这事儿,他们的日子更没法过了。1936年后,两人基本没交流,家里冷得像冰窖。女儿陈小滢长大后都看不明白,问过陈西滢为啥不离,他说:“我守的不是婚姻,是读书人的脸面。”这话听着挺硬气,其实也挺无奈。1943年,战乱来了,陈西滢跑去伦敦,干中英文化协会的活儿。1946年,他又当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代表,待在巴黎。凌淑华1947年也去了欧洲,两人碰了面,但关系还是老样子,没缓和。 凌淑华在欧洲没闲着,继续写小说画画。1956年,她在新加坡南洋大学教书,后来又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她出过《凌叔华短篇小说选》和《爱山庐梦影》,还办了好几次画展,名气不小。她跟朱利安·贝尔搭上线后,还联系上了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938到1941年通信不断。伍尔夫看过她的自传小说稿,1953年出版时叫《古韵》,献给了伍尔夫和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她在文学和艺术上混得风生水起,可婚姻这块儿一直是心病。 陈西滢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干得也不赖,推中西文化交流,挺有贡献。1966年他退休,住在伦敦,1970年3月3日病逝,74岁。凌淑华比他活得长,丈夫死后还在英国待着,偶尔回国看看。1989年底,她决定回北京定居,1990年5月22日去世,90岁。她俩的婚姻是个壳子,撑了几十年,里头啥也没剩下。 说实在的,这俩人都不简单。陈西滢学问高,为人正,但太死板,管不住自己的脾气,也管不住妻子的心。凌淑华才华横溢,可在婚姻里没找准位置,跟外人走近了,伤了丈夫也毁了自己。他们要是早点沟通,或者干脆散了,没准儿都不至于这么惨。可那年代,离婚丢人,守着面子比啥都重要,结果就熬成了悲剧。 这故事听着挺沉重。陈西滢不是啥坏人,但固执得让人牙痒;凌淑华也不是恶女,可她那股子自由劲儿在这婚姻里显得格格不入。俩人都是文化圈的顶尖人物,却过成了这样,说到底还是没互相懂对方。那会儿的社会风气也推了一把,文人圈子乱七八糟,流言一多,谁也跑不掉。

0 阅读:302

评论列表

用户17xxx01

用户17xxx01

1
2025-05-01 13:06

她们一次次挑战中国男人的底线……

猜你喜欢

佳说历纪

佳说历纪

每个人物都有温度, 每个故事都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