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4月的一天,冀南前线战火正急,一支八路军部队正遭日军“铁壁合围”,几万

潮咖聚星光 2025-05-01 12:53:49

1942年4月的一天,冀南前线战火正急,一支八路军部队正遭日军“铁壁合围”,几万兵力层层推进。 敌人重重包围,枪声密集如雨,八路军第四军分区司令杨宏明,为掩护大部队突围,带着警卫员一路冲锋。 就在他跃过一道土坡时,一颗子弹击中胸口,他倒下了,32岁,壮烈牺牲。消息传回老家湖北红安,家人悲痛欲绝。 但更残酷的是,他牺牲后,他的名字、他的消息,都被时间掩埋了,兄弟苦寻一生,整整58年,才在河北找到他的名字。 杨宏明是湖北红安人,1910年出生在黄安县一个穷苦人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兄弟姐妹多,他排行老二。 小时候没钱上学,只能放牛,13岁那年,他只身去了汉口码头,给人搬货、推车,每天吃不饱穿不暖。 1925年,他回了老家,母亲余细女和哥哥杨宏奎当时都在搞农民运动,他也跟着加入了儿童团。那年,他才15岁。 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他也参加了,那一年腥风血雨,不少老乡牺牲,他扛起枪,跟着队伍转战鄂豫皖,打土豪,分田地。 后来加入红军,一路从战士干到营长、团长,身上多次负伤,1934年随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脚上长满血泡。 到了延安,他没休息多久,就又调往前线,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他被派到八路军129师,到了冀南,他成了第四军分区司令员。 冀南是个硬骨头地段,日军对这里恨之入骨,三天两头就来“扫荡”,杨宏明白天练兵,晚上搞情报,带着部队打游击。 1940年,他指挥临清战役,一举歼灭伪军2000多人,百团大战期间,他带兵炸铁路、袭据点,把日军折腾得够呛。 部队人不多,武器简陋,但他有个本事,能把散兵游勇组织起来,能把群众发动起来,地道战、麻雀战玩得转。 到了1942年,形势变了,日军集中几万兵力,在冀南搞“铁壁合围”,这场围剿行动凶狠异常,几乎全是封锁式推进,步步为营。 那天,杨宏明和政委孙毅民正带着部队撤退,不料走漏了风声,被日军盯上了,日军两个旅团包围过来,炮火覆盖,枪声不绝。 杨宏明当机立断,让部队分散突围,自己带着少数兵力掩护。 他手里拿着一支步枪,边打边退,眼看就快突围成功了,一颗子弹打来,他胸口中弹,倒在地上,没再爬起来。 孙毅民也在战斗中牺牲,后来根据地人民为纪念他们,把临清、清河一带合并命名为“宏毅县”,以他们的名字命名。 “宏毅街”“宏毅路”至今仍在,很多当地老人都记得这两个名字。 但杨宏明的家人,却在老家苦等消息,母亲整日以泪洗面,等不来一个字。 他的妻子张之建是河北人,抗战期间两人因战乱分离,战后再也没有联系上。 更要命的是,当年的烈士名册上,他用的还是早年名字“杨兴胜”。 兄弟杨世安从1942年起就开始找人打听,但用这个名字,一点线索都找不到。 时间一晃到了2000年,这年,杨世安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最后一次抱希望,写信给《燕赵都市报》发函寻人。 没想到真有回音,河北临西县的老干部通过比对资料,确认了张之建的身份。 当时她已78岁,和儿子韩振夫住在四川,那一刻,兄妹隔了58年,终于联系上了。 张之建听到消息后大哭一场,她一直以为杨宏明战后还活着,也一直压着心事不敢多说。 原来她改嫁后跟着丈夫去了四川,一直没再回河北,也没和老家联系。 而韩振夫,也是在那时候才知道自己亲生父亲是烈士、是冀南英烈。 再往后,杨宏明被列入国家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单,遗骨安葬在邯郸烈士陵园。 红安县也为他建立了纪念馆,每年清明节都有学生来献花。 其实杨宏明这样的人,冀南抗战期间还有很多,他们是普通人出身,很多人连字都不识几个,但一拿起枪就敢拼命。 杨宏明在冀南干的活,老百姓都记得:修地道,打伏击,带人救伤员,替百姓争粮食,他不光会打仗,还特别能团结人。 部队里兵心齐,跟着他拼命没人怕,他死后,很多老战士哭得不行,说“要不是司令员掩护,咱们全完了”。 那个年代,冀南地面上是炮火,地底下是血泪,杨宏明的故事,其实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无名英雄的缩影。 他们牺牲时没有遗言,也没留下什么遗物,唯一留下的,是老百姓记住的名字,和一段被风吹散、又被重新拼回来的家书。 今天,走在冀南的“宏毅街”上,很多人已经不知道这名字背后是个什么人。 但在红安,在邯郸,在老战士的口中,“杨宏明”这个名字,是热的,是活的。

0 阅读:51

评论列表

用户16xxx98

用户16xxx98

1
2025-05-01 16:59

英雄不死!

猜你喜欢

潮咖聚星光

潮咖聚星光

潮咖聚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