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钱学森的父亲病逝,临终前留下遗嘱:把3000元遗产都交给女儿钱月华。

老阿七说史 2025-05-01 17:10:42

1969年,钱学森的父亲病逝,临终前留下遗嘱:把3000元遗产都交给女儿钱月华。可当儿媳蒋英给小姑子去送钱时,钱学森却大声喝止:“不行!” “父亲留下的3000元,先别告诉月华……” 钱学森欲言又止,似乎是十分纠结,该如何处理父亲钱均夫留下的3000元遗产。 60年代末,3000元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绝非容易攒到的钱,像钱学森这样中科院专家,一个月工资也只有335元。 可是钱学森并非爱钱之人,否则当初,他就不会排除千难万险,在美国的百般阻挠下,也要放弃国外优渥待遇,回到祖国了。 当时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水平的差距,现在人感受不深,但是对于生活在钱学森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条件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美国给钱学森光工资就奖金过万,加上各种科研补贴,项目经费,讲座邀请等,留在美国,钱学森可能会成为百万富翁。 钱学森放弃这些金钱待遇回国,为绝不是钱和地位,而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科研工作。 因此区区3000元,钱学森却不会放在心上,可是他却一反常态,没有第一时间交给妹妹钱月华。 钱学森的妻子蒋英也觉得有点儿奇怪,钱学森不是这样的人,她相信丈夫的人品,于是问钱学森遇到了什么事情。 钱学森叹了一口说:“月华现在过得挺好的,就是没有这3000元,也影响不了什么……中国的科研事业,正是需要钱的时候……” 钱学森好像在对蒋英解释,又好像在说服自己,他捏着那个父亲留下的信封,感觉到难以下决定。 让钱学森十分为难的3000元,是钱均夫工作单位发放的补助金,钱均夫的后事主要由蒋英来料理,因此这笔补助金也到了蒋英的手中。 钱均夫的为人也十分简朴,为教育事业和中国文化奉献了一生,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十分丰富,但是金钱遗产却不多,这3000元,就是钱均夫留给子女的全部钱。 多年来,钱学森早先求学在外,回国后为了科研工作殚精竭虑,很少能陪伴在父亲身边。 养女钱月华承担了照顾父亲钱均夫的主要任务,钱均夫的孩子皆以成才,他感念养女的多年的辛苦,因此就将3000元遗产都留给钱月华。 钱均夫没有把这件事告诉钱月华,而是叫来了儿媳妇蒋英,将转交3000元的事情,托付给了蒋英。 那时候钱学森忙于工作,连父亲重病也很难赶回来看望,钱均夫也不想让儿子分心,因此除了蒋英,没有对其他人说起这件事。 等到钱均夫去世,3000元补助金发下来,钱学森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只能在父亲坟前伤怀。 听到父亲把遗产留给妹妹钱月华,钱学森一开始没有异议,可是知道是3000元现金后,钱学森想到了急需科研经费的国家。 3000元,可以培养科研人才,可以扩大科研项目,可以开辟科研新领域,将3000元交给国家,发挥的作用,比留在自己家人手中,要多得多。 钱学森感觉这样对钱月华不公平,可是又放不下支持国家建设的心。蒋英是最理解丈夫的人,当下就表示了支持。 “捐给国家吧,爸爸和月华知道后,也会赞同你的。” 钱学森考虑过后,决定以妹妹钱月华的名义,将钱捐给国家,他们选择不告诉钱月华,免得妹妹知道父亲心意后为难。 “以后咱们省一点,攒钱把3000元还给月华,这样才算公平。” 当时钱学森全部精力投入在科研上,不管是奖金还是补助,有机会都捐给国家了,他的工资要供全家人花,本来就过得紧巴巴。 为攒出3000块钱,钱学森和蒋英省吃俭用,把从前那些花钱的小爱好都省了,最后终于攒够了钱。 当哥嫂说清楚来龙去脉,钱月华不肯收下钱,她觉得照顾父亲本是应该的,这笔钱交给国家,是用在了更好的地方。 钱学森和蒋英却十分坚持,当初他们把钱捐给国家,是为了家国大义,如今把钱还给钱月华,则是为了亲人感情。 “父亲临终前,特意交代了这件事,若是不把钱还给你,不就等于让父亲失望了吗?” 最后钱月华收下了钱,对钱学森和蒋英的做法十分感动。

0 阅读:250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