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名新四军女兵被俘虏,敌人准备活埋她。行刑前,敌人突然问:“你认识莫林吗?”女兵一听,激动了起来,急忙说:“知道啊,就是那个可恶的老太婆嘛…”。 1941年深秋的苏北平原上,凉风裹着血腥气在战壕间打转,新四军女战士莫林被反绑着双手推搡在地,日本兵的铁锹在黄土上划出深浅不一的沟壑。 活埋坑的轮廓逐渐成形时,审讯官突然用生硬的中国话问道:"你认识莫林吗?" 这个被捆在泥地上的姑娘正是莫林本人,三天前在石港镇执行任务时,由于叛徒出卖,她和战友们遭遇了日军伏击。 为掩护携带重要文件的同志撤退,这个扎着两条粗辫子的姑娘主动暴露位置吸引火力。子弹打光后被俘时,她早就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此刻听着铁锹铲土的沙沙声,莫林忽然想起两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早晨。 当时还叫姚世瑞的医专学生抱着课本跑过青石巷,忽然被街边新四军张贴的招兵布告绊住了脚步。 布告上"抗日救亡"四个朱红大字像火苗般烫进她心里——那正是日军第一次血洗如皋县城后的第七天。 姚家祖传的医馆在炮火中化作焦土,父亲悬壶济世的手被刺刀捅穿。 十七岁的姑娘蹲在断墙边捡拾散落的《本草纲目》残页时,听见隔壁王婶哭诉自家闺女被拖进炮楼的惨状。 那些沾着血污的书页最终被她叠成纸船放进护城河,载着破碎的杏林梦顺流而下。 改名莫林参加新四军后,这个细眉细眼的姑娘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医疗队里拿惯手术刀的手端起三八大盖,三个月训练下来竟能在百米外打灭香火头。 1941年春成立的敌后武工队里,扎蓝花布头巾、腰别双枪的"双枪老太婆"成了日伪军的噩梦——其实那年她才满十九岁,所谓"老太婆"不过是迷惑敌人的伪装。 眼下面对活埋坑,莫林想起武工队指导员教过的应变口诀。 当日军第二次追问身份时,她故意哆嗦着嘴唇:"姚世瑞,刚毕业的医学生。" 审讯官翻着花名册皱眉,他们要找的是传说中五十多岁的"双枪老太婆",眼前这个吓得发抖的丫头片子确实对不上号。 牢房里霉湿的稻草藏着转机,三天后通过内线传递的消息,组织上摸清了关押地点。 地下党买通的伪军队长往日军指挥部递话:"就是个抓错的女学生。" 趁着换防间隙,两个挑馊水桶的老乡把昏迷的莫林塞进泔水车,沿着查岗士兵捏着鼻子让开的通道出了城。 这次虎口脱险的经历后来被记入华东军区战史档案,康复归队的莫林继续带着武工队神出鬼没,专挑月黑风高夜端炮楼、扒铁轨。 有次在芦苇荡里埋伏整日,愣是等到汉奸镇长过寿才动手,把祝寿的日伪军官一锅端了。 当地百姓传得神乎其神,说"双枪老太婆"会遁地术,其实不过是莫林带着队员们挖通了半里地的暗道。 当年医学院落下的功课,全在战火中补了回来。 有次队员被毒气弹灼伤眼睛,莫林用野艾蒿熬水冲洗,拿缝衣针挑出弹片;遭遇围困断粮时,她带人挖茅草根、捉田鼠,硬是撑到援军赶来。 最险的一次是在盐城郊外,为救被困乡亲,她独自引开追兵,子弹擦着耳畔飞过,把蓝花布头巾打穿两个窟窿。 1945年鬼子投降那天,莫林站在欢庆的人群里默默流泪,她摸着腰间磨得发亮的老枪,想起石港镇那个差点成为埋骨地的土坑。 后来有记者采访这位传奇女英雄,问起"双枪老太婆"名号的来历,她笑着摘下眼镜:"哪有什么老太婆,不过是把蓝布巾往白发大娘那边捯饬。" 全国解放后,这个曾经的医专学生终于重拾药箱,在南京军区医院当副院长那些年,她总爱给年轻护士讲战地救护的故事。 有回小护士发现老院长左手总戴着手套,追问之下才知道是当年受电刑落下的旧伤。 莫林却摆摆手说早不疼了,转身从抽屉里取出个铁皮盒,里头静静躺着半块风干的茅草根。 晚年的莫林常坐在军区干休所的老槐树下晒太阳,有次重孙女举着学校发的历史课本跑来,指着"双枪老太婆"的插图问是不是太奶奶。 老人眯眼瞅着书上英姿飒爽的画像,忽然笑出满脸皱纹:"画得不对,那时候我扎的是蓝花布,可不是红头巾。" 2015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前夕,九十三岁的莫林在睡梦中安详离世。 子女整理遗物时,在樟木箱最底层发现个红布包,里头整整齐齐叠着二十发锈迹斑斑的手枪子弹,还有张泛黄的纸片,上面用毛笔写着"姚世瑞"三个工整的小楷——那是她十八岁那年亲手烧毁又偷偷藏起的医专学生证。 资料来源:如东县地方志
1941年,一名新四军女兵被俘虏,敌人准备活埋她。行刑前,敌人突然问:“你认识莫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5-02 10:12:09
0
阅读:166
眼镜王蛇
一看到这些就流泪,先辈们为我们做的太多太多了,永远忘不了你们。
建农
向无数共和国的先烈们致敬致敬致敬!!!向家乡的先烈莫林老前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