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18岁的张恨水与他心目中的姑娘定了亲。新婚之夜,他掀开新娘头上的红盖头后,吓了一跳,接着像疯了一样逃出洞房,口中喊着:“娘,娘”
结婚那天,张恨水在外陪着客人喝酒,直到深夜才醉醺醺地回到房间。
他一进门,就看到这女子腰腹位置圆润,跟那天看到的那个心仪的女子不太一样,转念一想,觉得是自己醉得眼花了。
张恨水拿起桌上的秤杆,挑起新娘的红盖头,只见一个胖的,脸蛋圆的女子低着头。
张恨水酒瞬间醒了,接着大步跑出门外,口中喊着:“娘,娘!这女子不是我见到的那个!”
戴氏急匆匆地冲进房间里看,确实不对劲。媒婆形容地和这个兼职天差地别,知道自己是被媒婆忽悠了。
这事还得从母亲戴氏给张恨水定亲说起。
那天晚饭,戴氏突然说:“我给你定了门亲事,过几天就把婚结了吧。”
张恨水听到,直接被吃进去的饭呛着:“娘,我现在还不想结婚,连工作都没有。”
“先成家后立业,你把婚结了给娘的也就放心了。”因为家里没落了,儿子又没有工作,戴氏很怕儿子以后打光棍,所以很着急。
“我…”张恨水无法反驳母亲。
张恨水不是不想结婚,而是不想要包办的婚姻。他从小就接受了新教育,又是文人,包办对他来说是一种羞耻。
可他也无法给戴氏说出真实想法,一来那个年代很多都还是包办婚姻,二来说了戴氏也不会理解。
于是张恨水找了个理由:“万一她长得丑怎么办?”
戴氏很耐心地解释:“那女子姓徐,听媒婆那女子出生在书香门第,长得也不错,只是家族没落了,没怎么接受教育。”
张恨水还是没有答应。
又过了几天,张恨水实在受不了戴氏的软磨硬泡,只能表示要先去看看那徐家女子再说。
张恨水本意是想看看那女子是否合自己眼缘,若是不合,不答应也不迟。
戴氏去找王媒婆商量这事,媒婆眼神躲躲闪闪的,无奈地说:“这…婚前双方见面实在不合礼数啊!”
“心软他原本就不想答应,我逼着他答应,他才提出见面看看,要是不见面,这婚事恐怕要凉。王嫂,你就答应了吧。”戴氏不想错过这门婚事,毕竟自家没落了,媳妇不好找。
王媒婆突然眼睛一亮,就答应了,不过只能偷偷地去看一眼。
这徐家姑娘,长得说不上倾国倾城,但胜在干干净净,身材匀称。张恨水见到之后,就改变了主意,决定娶这个女子。
两人定了亲,没过多久,就结婚了。
没想到这个徐家女子非张恨水看到的那个!
原来徐家姑娘徐文淑是一个乡下女子,并非落魄千金。媒婆知道实话说怕是难嫁,于是就说了谎,后来带张恨水去看的那女子根本就不是徐文淑。
戴氏不忍心赶徐文淑走,她要是被抛弃以后还怎么嫁人,还想着让她新婚之夜独守空房不好,于是让张恨水和徐文淑圆房。张恨水根本接受不了徐文淑的样貌,不顾母亲的要求,直接去了书房睡觉。
后来张恨水和徐文淑圆房还是因为戴氏再三要求才勉强圆了房。
徐文淑当时新婚之夜独守空房时,怨过自己的样貌,更怨张恨水的无情,可她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忍,再怨又能如何!
后来,张恨水在外奔波。徐文淑和戴氏生活,她曾怀过两个孩子,但是都没有留住,这让她很崩溃,可她还是不愿意离婚。
她在机缘巧合之下接触到了佛经,她也就想开了,自己没法解开封建枷锁选择离婚,那就只能适应自己所选择的。
她觉得这是命躲不掉,怨不得别人,但是自己也要学会知足,张恨水虽不待见自己,但是有个好婆婆,后半辈子即便没有孩子,也衣食无忧不是吗?
徐文淑开始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活着,她感激婆婆,平时就照顾好婆婆,并开始读书写字。
文人多情,张恨水排斥旧社会的包办婚姻,却无法抗拒旧社会的一夫多妻,他又娶了胡秋霞和周容。徐文淑毫无波澜。
当时,胡秋霞的第一个儿子张晓水生下来时没有生命特征。徐文淑用自己的体温让张晓水活了下来。
1938年,徐文淑和婆婆回了老家,张恨水每月寄给她们丰厚的生活费。婆婆去世以后,徐文淑没钱也问张恨水要。
1958年,徐文淑离世。张晓水匆匆赶来送她最后一程。
徐文淑是一个封建女子,活得悲哀,但也以她自己的方式精彩着。
封建的女子不应该受到鄙夷,或许有一天现在的民主自由思想也会被另一种更为进步的思想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