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蒋介石葬礼上,74岁的张学良,面无表情,矗立在人群中一言不发。这位昔日30万东北军的少帅、一代枭雄张作霖的长子,曾挥笔写下一副对联,让众人大吃一惊: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这没有什么好例外的,无关名利也没有什么好讲的。但今天这位故去的人物倒是大有来头,在1975年,风光无限的蒋介石于台北因心脏病去世。
早有追溯,1969年的9月16日,蒋介石在一次下班回家的路上不幸遭遇意外车祸,当时的身体健康已经严重受损,后来这几年都是拖着病体在执政。
为的就是稳固军心,昏昏沉沉几年,病情也逐年恶化,终于在1975年病逝。
提到蒋介石不得不提的就是跟他一生有着许多羁绊的任人物张学良了。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东三省少帅,铮铮铁骨。
在蒋介石的葬礼上,宋美龄早就是哭成泪人了,眼看着太阳越来越大,蒋介石也应该按照习俗入土为安了,可宋美龄守在棺材面前,对着蒋经国喊话:“还有一个人没来,你父亲是不会安心的离去的。”
在场人都知晓,宋美龄所说之人是谁,只是都觉得这句话就是个笑话罢了,那人是不可能来的。
可偏偏那人就到场了,他的出现两在场的诸多政要人员都大为震惊,蒋经国跪在地上凭吊。
从地面上看到笼罩在自己身上的一片影子,无需多言,来人便是张学良了,他从地上站起来,恭敬的跟张学良打了声招呼:“张叔叔,我....”
张学良伸出手拍了拍蒋经国的肩膀,一言不发,眼神凝聚在灵堂之中,不知是在回忆些什么。
曾不止有一人说过,倘若没有张学良的辅佐,蒋介石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发展成为国民政府领袖的,亦或者是没有这么迅猛。
1928年,坊间流传两人的佳话是英雄之间总是惺惺相惜的,在这一年皇姑屯事变之后,张学良被迫上任了东北少帅的位置上。
也由此开始了他辅佐蒋介石之路,1930年动乱时节,中原之战的爆发,战事胶着,蒋介石有意拉拢张学良,一方面是他看出来张学良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颇有些得张学良者得天下的意味。
另一方面是有了张学良的帮助,他可以轻松取得战事胜利,好在他的那些拉拢手段都是有效果的。
张学良率领东三省的军队,归顺到了蒋介石的麾下,北伐战争也就宣告结束了,他带领军队入关平定内乱军阀,让蒋介石无后顾之忧,也是张学良率先喊出来“拥护领袖”这一口号,使得蒋介石成功站稳脚跟。
这一切的美好都止步于1931年9.18日军侵略到东三省的地盘,张学良的血性必然是不会委曲求全的,他提出来要将枪口一致对外的理念,三番五次的被蒋介石搪塞过去了,无奈之下,有了著名的“不放一枪”丢了东三省地盘的美名。
两人之间产生嫌隙,一直到1936年12.12号这天,张学良被迫只能逼宫,让蒋介石跟共产党合作,蒋介石坐在椅子上,看着将枪口抵在自己脑袋上的张学良,长叹一口气道:“攘外必先安内,你不要被共产党他们的花招给蒙骗了,这是他们的诡计。”
两人产生剧烈的分歧争执,后来的事情史书上都有记载,张学良逼蒋抗日,结束后张学良陪同蒋介石去南京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软禁生活。
葬礼上鸦雀无声,没有人敢催促张学良让开,他们要盖棺了,也没有人看到张学良沧桑的脸上露出来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意,纠缠半生,恩恩怨怨,现在一个是已经74岁的古稀之年,一个躺在棺材之中,令人唏嘘。
张学良没有在多做停留,他侧身站在一旁,蒋经国这才说到:“仪式开始......”
一直到葬礼的结束,张学良都未发一言,只是在人群中挺直了自己的脊背,也未曾落泪。
等到一切都结束之时,有位秘书长跟身旁的人八卦时说了一句:“听说委员长留下的遗言中有,提醒蒋经国不要放虎归山,你说这..唔~”
他话还没说完,就被身旁眼尖的好友捂住嘴制止了,因为此时他口中的“老虎”张学良,就站在他们一米远的地方。
两人赶紧低头快步走过,张学良黯然离席,到家中便一口气提笔写下了十六字的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一切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