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是真正的休息【为什么你放假还是这么累?】放假为什么比上班还累 不知不觉间,五一假期已经过去两天了,有人悠哉悠哉享受着假期时光,但也有人吐槽,“放假了,似乎又没放假”“每逢佳节倍艰辛”。假期,本该是养精蓄锐、放松身心的“黄金时段”,为何会遭遇“放个假比上班还累”的境况?如何才能让这难得的假期过得更轻松惬意?
[星星]想象的假期和实际的假期,为何会产生“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般的落差?
本想出门散心,却不堪舟车劳顿。
长假来临,不少网友化身“特种兵”,与时间赛跑,用长长的“To Do List”将行程填得满满当当。起个大早赶车、两天穿梭三城,成了家常便饭。旅途的疲惫只是冰山一角,真正令人糟心的,还有在人山人海的景区里迈不开步、堵车时蜗牛般的前进速度等,这些让不少人吐槽“花钱找罪受”。
本想共聚天伦,却难逃诸事缠身。
不少“有娃一族”本想趁着假期好好陪伴孩子,却不料被全天候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费尽心思地陪吃陪喝陪运动压得喘不过气;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更是常常上演“清晨母慈子孝,转眼鸡飞狗跳”的戏码。有的家长表示,“不陪他们内疚,陪着他们后悔”。
假期社交负担也引发不少网友共鸣。
假期还没开始,婚礼喜宴、应酬饭局就已经排好,占满了档期。前几天,“国庆7天假收到8张请帖”的话题在网上引起不少讨论,有网友自嘲“不是在参加婚礼,就是在参加婚礼的路上,在家陪父母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
本想“躺平”解压,却沦为昼夜颠倒。
宅家不出门,总能好好休息了吧?可一闲下来,心里又痒痒的。没追完的剧,想一股脑儿追完;新买的游戏,要通关才过瘾;还有平时没空刷的短视频,也得刷个痛快。“夜猫子模式”全开,“熬最晚的夜,看最早的太阳”,精疲力尽自然在所难免。
本想放松身心,却无奈加班值守。
假期中,一些“打工人”不得不随身带上笔记本,迎接各种随时可能“从天而降”的工作任务。还有少数人“被自愿”地拴在了办公桌前值班值守,真正能安心休假的时间所剩无几。看到朋友圈中好友们晒出的美食、美景和趣事,那默默的一个赞,或许是“加班党”表达羡慕嫉妒的最好方式。
[星星]什么是真正的休息?
前Google高管、原腾讯副总裁吴军的诠释是:“休息的本质,就是从外界获得能量和信息。”
为啥我们需要休息?因为能量大大耗损了。所以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当然就是先停止能量的输出,也就是先歇下来,然后再进行能量的补充,比如吃个饭,这就是休息。
但脑力劳动者如果照搬此法,就有问题了。脑力耗损,本质上是缺信息。根据热力学的原理,只要是一个封闭系统,只要不从外界输入能量和信息,它就会熵增,也就是会变得越来越无序。
那咋办呢?就是要输入新的信息。所以脑力劳动者最需要的休息,恰恰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换一种信息输入的方式。
大脑皮层的工作特点是镶嵌式的,不同的脑区负责处理不同事情,如果你一直用同一个脑区,它就会累。所以要想让大脑放松,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个完全不同的事儿干。差异越大,休息效果越好。
[星星]休息的质量,取决于休息的方式
有人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一长页的数学加法习题,连续不断地做要两个小时。如果先做五十分钟,然后休息二十分钟,接着再做五十分钟,不仅可以做完,而且错误更少。这就是休息的意义,要想把事情做好,有效率,必须精神饱满,不倦不躁。
会休息的人,懂得利用时间让自己恢复能量;不会休息的人,可能越休息越累。下面6个方法,助你有效休息,放松身心。
1.休身,多运动
许多人有一个思维误区,认为休息就是睡觉。趁着假期,一定要疯狂补觉,睡个昏天黑地,醒来却感到手脚沉重,脑袋发蒙,更加疲惫。
假期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按摩、瑜伽等,即可改善肌肉柔韧性,又可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让人更有精气神。
2.休心,少杂思
静坐冥想,感受四季变迁;体味世间万物,放下万般忧愁。和自己对话,关照内心想法,让灵魂变得通透,使思想变得豁达,从而达到修身养性。
“闲情不易老”,给心灵放个假,少杂思,多放空。
3.休脑,多阅读
阅读,补充精神食粮;写日记,和自己对话。清理大脑杂念,才是精神休息的最佳方式。
4.情绪休息,释放压力
管理情绪,不是脾气温和,强行压制负面情绪,逼自己稳定下来,而是要让情绪自由。无论是喜悦的欢笑,还是悲伤的泪水,抑或愤怒的呐喊,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休假时,不妨释放工作和生活中积聚已久的负面情绪,重拾往日爱好——绘画、弹琴、练字、种花……做自己喜欢的事,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接受生活的变化和不完美,相信人生自有安排。
5.感官休息,安静生活
趁着度假,不妨寻觅一个安静的地方,远离噪声,关闭手机,呼吸新鲜空气。闭上眼睛,放空自己;清淡饮食,减轻肠胃负担。
6.社交休息,和舒服的人在一起
每到假期,聚会不断。酒桌上是人情世故,交谈中,多是言不由衷。这些浪费精力的“有毒”的关系、无效社交,该停止就要停止。
评估你的人际关系,多和理解你的、滋养你的、相处不累的人在一起。(新浪健康派综合浙江宣传、中国新闻网、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