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河北隆化县的四个少年去山上玩耍,避雨的时候躲到了鸽子经常出没的洞里,

熹然说历史 2025-05-03 16:27:47

1999年,河北隆化县的四个少年去山上玩耍,避雨的时候躲到了鸽子经常出没的洞里,结果却发现了一个“烂包袱”,少年打开一瞧,都是些烂布烂纸没啥好瞧的,捡了几个铜钱回家后,大人们却不镇定了。 那是1999年1月一个冬日,河北隆化县湾沟门乡茶棚村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四个正在窖沟垴前山玩耍的少年,眼看着雨点越来越大,赶紧寻找避雨的地方。前方不远处,有个常有鸽子出入的山洞,他们跑进洞里躲雨,谁也没想到这次避雨会让他们意外"撞见"千年历史。 "看这里有什么!"其中一个孩子指着洞穴深处的一个包裹喊道。其他几个孩子围拢过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破旧的"烂包袱"。打开一看,里面是些看起来毫无价值的破布和碎纸,孩子们兴致顿减。不过,他们还是从中发现了几枚铜钱,便揣在口袋里带回了家。 当孩子们把铜钱和发现经过告诉家长时,大人们的反应却出乎意料地紧张起来。消息很快传到了当地文物部门,专家们匆匆赶赴现场。在专业人士眼中,这哪里是什么"烂布烂纸",分明是沉睡了数百年的珍贵文物! 专家们小心翼翼地搬运出这批窖藏文物,经过初步鉴定,确认这是一批元代的织物。随后的详细整理工作在隆化县博物馆展开,最终清理出的棉纺织品包括编织带、棉布腰带、棉布袋、大褶袍等共计8件,保存状态异常完好。 时间倒回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当时的中国北方正经历着元朝统治的末期动荡。有人将这批珍贵的织物小心包裹,藏在这个僻静的山洞中,也许是想在乱世中保存家族的财富,抑或是商人为躲避战乱而藏起的货物。然而,主人最终未能回来取回这些物品,它们就这样安静地躺在洞中,等待了六百多年,直到被这几个顽童偶然发现。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件白棉布交领右衽束腰窄长袖的平纹素面棉布大褶袍,长121厘米、残袖通长168厘米、领高6.2厘米、腰宽55厘米,前襟腰部左侧打着49个竖向褶裥,用本色线横向3行固定,下摆呈裙式。这件大褶袍的做工精细,腋下还缝有白绫系带,体现了元代服装工艺的高超水平。 这批文物的发现,被专家们称为"我国元代纺织品考古的重大发现"。它们完整保存了元代棉纺织品的特点,为研究元代棉纺织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那四个避雨的少年,也因此在无意间为中国纺织史研究贡献了一笔宝贵财富。 鸽子洞中出土的这件白棉布大褶袍,不仅仅是一件衣物,更是一页活生生的历史。若将它与山东邹县出土的元代棉袍相比较,两者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邹县的两件本色棉袍同样为右衽样式,长120厘米、袖长70厘米,袖口宽20厘米。更有趣的是,邹县的棉袍年代为至正十年(1350年),比鸽子洞窖藏早了约十年。这两地相距不远,一北一南隔着几百里地,却有如此相似的服装样式,足见元代棉布服装的广泛流行。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更远处。在新疆盐湖南岸天山古墓出土的元代文物中,我们看到了用棉布制作的袄子衬里、衬袍和裤子。虽然这些棉布的幅宽只有34、42或46厘米,纱径在0.5至1毫米之间,棉纱较粗且不太均匀,但已经证明了棉布在棉花的起源地之一——新疆的广泛使用。 在北京庆寿寺的两座古塔里,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顶紫色棉织僧帽,上面用白丝线锁绣出如意形的复缀火焰纹,精致细腻,年代大约是1257年,比鸽子洞窖藏早了整整一个世纪。 插叙一个有趣的历史:元代的棉纺织其实发源于南方。当时由于自然条件适宜、交通便利,山东鲁西南一带不仅种植棉花,为江南棉纺织业提供原料,棉纺织技艺也由江南经大运河传入了北方。当地人民将传统的丝、麻纺织工艺融入棉纺织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特鲁锦技艺。 回到鸽子洞的发现,那件棉质湘色云纹暗花缎更是令人惊叹的技术结晶。这块织物长52厘米,宽14厘米,经密每厘米竟有65根之多,纬密每厘米32根,经线直径仅0.015毫米,纬线直径0.03毫米。经线起花,微捻,织造紧密精细,提花规整,保存完好——这件精美的棉纺织品充分展示了元代高超的棉纺织织造技艺。 与之相呼应的是山东嘉祥县元代曹元用墓出土的两件"菱花棉织锦",它们采用了双经单纬二重组织的结构,是使用提花装置织成的,织造精细,图案匀称优美。 在染色技术上,元代也取得了长足进步。鸽子洞出土的棉纺织品色彩丰富,有姜黄色、土黄色、深褐色、蓝绿色、湘色等多种。特别是那个深褐色蓝绿长方格的棉布袋,两面有4个白素布补丁,说明此布袋是主人的常用之物。按照元朝法律,小官吏及平民只许穿棕褐色,因此棕褐色系的配色工艺特别发达。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和《多能鄙事》详细记载了褐色的配色方法和原料加工过程。 南方的松江棉布印染技术更是达到了艺术的高度。相传有位名叫黄道婆的老妇人从崖州(今海南)来到松江,教导当地人造捍、弹、纺、织之具,以及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艺。

0 阅读:74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