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附注火药由中国古代炼丹家群体在隋唐时期,最早的完整配方记载见于唐代618-907年间炼丹术著作。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出现硫磺伏火法配方(硫磺+硝石+皂角子),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改进为硝石+硫磺+马兜铃,首次获得完整硝硫碳三元体系,在唐代末期火药开始用于「飞火」火箭。
宋朝(10-13世纪)系统开发霹雳炮、火枪等火药兵器。
后续火药理论体系在1044年《武经总要》记载三种军用火药配方,硝含量达60%,标志着火器制造标准化。
在宋代《武经总要》首次系统记录军用火药配方,这一发明经阿拉伯传至欧洲后改变了世界军事格局。
其中《武经总要》(1044年成书)记载三个军用火药方到蒙古骑兵发动第三次西征(1252-1260年),火药与火器的研制和传播过程持续了200余年,首先由北宋,然后传到辽,再由南宋传到金,接着由金传到蒙古,再由元代传到阿拉伯和欧洲地区,最终影响了整个世界。
当然元代打到欧洲,元(蒙古)虐到欧洲,火药火器才传到欧洲,元代依靠着宋朝人发明的火枪、火炮征服了大半个欧洲,打败了阿拉伯帝国。然而也正是由于元朝军队的西征,给欧洲带去了最先进的火器与中华科技技术,火药(火器枪械)在欧洲得到了革命性的发展。1260年的法国罗杰培根只是参与简单改良火器。因为火药在1044年《武经总要》体系已经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