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温《大宅门》,一二两部看完满心感慨。01年的老剧里,郭宝昌导演笔下尽是鲜活

路昭看娱娱乐 2025-05-04 09:07:07

最近重温《大宅门》,一二两部看完满心感慨。01年的老剧里,郭宝昌导演笔下尽是鲜活的“活人”,尤其为杨九红这样的底层女性发声的笔触,至今仍有冲击力。 剧中半殖民地半封建背景下的宅门女人们——黄春、玉芬、白雅萍、白玉婷,虽困于夫权统治,却仍能对杨九红的悲剧生出怜悯。可如今女权思潮盛行,一个出身贫苦、被哥嫂卖入青楼的女子,却反而被污名化为“下贱”“心机”。这种撕裂感令人唏嘘:20多年间,影视剧从刻画人性复杂、关注底层,一步步滑向“嫡庶神教”的爽感叙事,资本将晋江爽文包装成“正剧”,用极端对立制造流量,却让观众把虚构当历史,思维被裹脚布般的偏见缠绕。 有人说二奶奶不认杨九红是“用心良苦”:怕她“手段心机”搅乱白家,怕开了“娶妓女”的口子。可细想,杨九红不过是被命运碾碎的蝼蚁——父母双亡后被哥嫂卖入青楼,九死一生赎身,所求不过是母女情、正常人的尊严。二奶奶作为封建大家长,她的“门风”建立在对弱者的碾压上:一边抢孩子、任由下人羞辱,一边以“清白人家”自居,何其双标? 更讽刺的是,如今观众仍对杨九红充满偏见:她被拐卖、被凌辱的悲惨无人共情,反被指责“强求情分”。人心的成见比礼教更锋利,正如剧中白家人动辄以“窑姐”羞辱她,现实中多少人仍用“失贞”审判女性?杨九红的悲剧,从来不是她“斗不过”二奶奶或世俗,而是整个旧社会对女性的系统性压迫——她的“原罪”,不过是生为女人,且不够“幸运”。 从《大宅门》到如今的“嫡庶剧”,观众对女性的评价标准竟倒退了:曾经能看见“人”的苦难,现在只分“好”与“坏”的标签。或许我们该反思:当资本用爽感固化偏见,当观众用“三观”代替共情,我们失去的,何止是对复杂人性的理解?更是对“人”本身的尊重与悲悯。

0 阅读:11
路昭看娱娱乐

路昭看娱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