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后期,山西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来了两个日本兵,带着一挺歪把子机枪和4箱子弹,直接送给了游击队大队长樊金堂。
抗日战争时期,从来都是中国军人和日军打得热火朝天,两边的仇恨不共戴天,怎么日军中还有这么好心的人送给中国游击队队长枪支和子弹?
这种事发生,谁都以为是陷阱,一般人都会拒绝,然后将日本人抓起来。但是,这位游击队大队长樊金堂却没有,他乐呵呵地收下,招待了两名日本兵,还要他们带话回去,就说:“东西收到了,真心感谢!”
看到这样的情节,很多人都以为这不就是老的抗日电影中的故事?难道说现实中也有吗?答案当然是!这个传奇的人物就是抗战后期的、被誉为不能宣传的八路军抗战英雄——樊金堂。
樊金堂在1920年出生,祖籍在陕西省定襄县砂村,家里是地道的农民,说不上贫穷,但是也不够富裕。
樊金堂的父亲对他有很高的期待,很小的时候就将其送到学校读书,可惜樊金堂调皮又爱打抱不平,不好好读书还到处惹事,最终还是被学校退学。
幸好他身边有好朋友帮助,两人便一起加入了当时的牺盟会(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开始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
樊金堂先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阎锡山的部队,后来又辗转加入了八路军,并担任定襄县抗日自保队的中队长。
当时,樊金堂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配合县里团结群众,发动百姓参军,征收公粮,还要组建民兵队伍。
用这样的方式和县城的日军进行对抗,具体来说,就是要获悉情报,夜袭敌据点,完成一些救援队伍,震慑日伪军。
原本樊金堂就是一个胆大心细的人,他敢做敢为,为人又颇有侠气,在当地很快就获得较好的名声,几次组织给的任务完成的都比较好。据说,有一次上级让樊金堂到县城打探情况,确定日军的下一步围剿计划。
樊金堂带着自己的四名队友连夜翻山越岭的赶到县城,大家换上百姓的衣服,来到常去的客栈准备研究抓一个伪军回去问话。
因为客栈老板是熟人,见到他们反而害怕起来,说道:“你们胆子太大了,这鬼子的人才走,你们就赶来?”樊金堂笑道:“正好给我们腾地方!”
说着话,那边窗外有了动静,樊金堂的队友过去查看,正好有一个日本鬼子。樊金堂赶忙从炕上下来帮忙,三下五除二地将鬼子打晕控制住。
忽然,他们瞥见外面有日本人的影子,于是打算带着鬼子冲出去,没想到来到客栈外面一看,是一些百姓拿着日军的衣服。
没办法,百姓也要救,于是樊金堂带着队友、百姓和那个被抓的日本兵一起往县城外面跑。很快,他们就被日本兵看到了,危难之际,樊金堂拿出来百姓捡来的日军服装,让大家换上。嘱咐好大家后,他们便大摇大摆地朝大路走去。
对面日军看到他们穿的衣服,便挥动胳膊,樊金堂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挥胳膊,让对方误以为就是自己人,由此大家才顺利地躲过了追捕。
后来,樊金堂经过对日本兵的询问,也获悉了重要情报,这可是“无心插柳柳成秧”。本来他想抓伪军,结果弄来了日本兵,还获得了情报,樊金堂也由此获得了上级的嘉奖。
因为樊金堂本身就很豪气,在外的名声也很好,是地道的人中豪杰。所以当时很多被迫为日军服务的人也会私下联系他,希望能通过传递情报为国出力。
随着日军在战场上的表现越来越差,幡然悔悟的人更多,樊金堂也通过这些人的情报帮助党组织完成了很多任务,很多抗战后期的补给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的。
当然,樊金堂带领的队伍越是活跃,也便越让日军记恨。日军发动了很多次围剿行动,就是想抓捕他。最终,日军都无疾而终,反被樊金堂的部队打得溃不成军。多次较量无果,县城驻守的日军头领反而对樊金堂钦佩不已。
根据当时人的回忆,这名日本军官曾写信表达了对樊金堂的赞许之意,希望能与其会面。樊金堂胆子也大,直接表示要“恭候大驾”。
没几天,日本军官就带了翻译前来,而樊金堂也备好酒菜招待他。两人从天上说到地下,从你的事说道我的事,聊得极为畅快,甚至日本军官走的时候,还有一点恋恋不舍,对樊金堂说道:“兄弟需要什么就跟我说,我能帮忙的定在所不辞!”
樊金堂本来没当回事,便随口说:“我需要一把子机枪和子弹。”日本军官听到笑道:“兄弟一定办到!”
日本军官办事效率很高,仅仅几天,便有两个日本兵带着机枪和子弹前来。樊金堂本想招待完将两人送回,没想到这俩日本兵本就不愿意打仗,这次来也是军官不让他们再回去的,没办法,樊金堂只能将两人送到基地。
聂荣臻司令员知道后狠狠地训了樊金堂,虽然没有惩罚,但是此事对其后来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也正是樊金堂抗日时期所作的工作和行为,才让其成为不能宣传的八路军抗日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