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58岁的王采玉在弥留之际,叮嘱儿子蒋介石说:“瑞元啊,我不愿跟你父亲合葬,找一个甲字穴,对你的仕途也有帮助。”
蒋介石听罢,便嘱托母亲不要担心,他会为她寻得一处安静坚固的福穴,自己也会好好坚持自己的事业,不辜负母亲生养培育之恩。
堪舆之学本就是中国古代广受推崇的理论,建墓择坟一定意义上关乎着整个家族后代子孙的福运。普遍认为蒋介石为其母亲寻得的墓穴是难得的佳壤。
蒋介石出身浙江奉化,他母亲王采玉在嫁给他父亲之前曾经有过一段婚姻。
但是年少丧夫,没少被乡里说闲话,王采玉一气之下就出了家,但听了她母亲的,是带发修行。
蒋介石父亲外号叫“黄鳝”,滑溜得很,在奉化溪口经营盐铺,是个精明的商人,所谓“溪口十富”。
经人介绍,王彩玉就嫁给了蒋介石父亲蒋肇聪,诞下了蒋介石。蒋介石对母亲感情很深,他母亲虽然是乡间妇女,但很有见识,曾为蒋介石择妻,并支持妻子去学堂读书。
当蒋介石长大后,又毅然以家底支持蒋介石赴日留学,多次跨洋去信,鼓励蒋介石"死生一视尽义,勿以家事为念"。
蒋介石在国民党起事之初,多次跑回奉化,乡人皆避之不及,王彩玉却坚定支持,把蒋介石藏起来。
所以当蒋母临终交代后事时,蒋介石自然照办,不让父母合葬,为母亲单独择穴,甚至要比蒋父墓更宏大。
在蒋介石为母在溪口择墓时,经过方士反复堪舆,一个叫剑平岗的地方映入老蒋眼帘。
剑平岗和白岩山相接,有一个名叫杜鹃谷的小山谷,开满了各种名贵花卉和珍稀植物。四处蝴蝶翩翩,生趣盎然。这处地方藏风纳气,确实可称吉穴。
而且在剑平岗的山坡上,茶树郁郁葱葱,生长着溪口名茶雪窦春,因此作为蒋母坟址是很合适的。
1923年开建,直到1930年才全面建成。蒋介石修了一条长长的墓道通往墓穴,后来又在墓的基础上在旁边新建墓庐“慈庵”。
这是蒋介石恪守传统孝道的体现,也是蒋介石几次下野回乡居住时候的住所。蒋母墓穴,坐南朝北,三面围着青石,黄土封顶,墓面也是用青石拼接的。
嵌着一块碑“蒋母之墓”,是蒋介石的大哥,三民主义的创立者孙中山先生亲自写的。
孙中山肯亲自题写,一是逝者为大,二也包含了对蒋介石的器重之意。
从墓道上去后有一座非常巍峨的石牌坊,紧接着是一个下轿亭,让人联想到孔庙前刻写的“官员人等,到此下马”。
处处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和该墓的宏大。蒋介石每次回乡祭母,必定到此亭下轿,拾级而上,蒋家后人和一众亲友亦拾级而上,以表对王老太太尊重的意思。
无论后来的蒋介石在历史中是怎样的评价,他的传统孝道是为人佩服的,而且这可能也是当年国民党各大佬选中他的原因,暗合了蒋母所言的有利于他的事业。
再往上穿过孝子亭,就是蒋母墓。有刻写着《慰劳蒋总司令文》,包含了蒋介石对于黏合国民党内各派四分五裂的矛盾,另外写着孙中山对蒋介石的评价。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蒋母之墓成了国民党内各派止戈共处的一个缓冲场所,也成了蒋介石表示自身纯良品性的最佳展示器。
同时蒋母墓风水极佳,周边生态环境优美,其实也是各派的休憩之地和蒋介石下野后的心灵慰藉之地。
足见蒋母去世前一番嘱托的深思熟虑,不管是从风水深厚荫泽子孙来说,还是从党派斗争、人际交往来说,蒋母的墓都要修得足够大,足够气派。
这并不是蒋母去世前的无理要求,而是对蒋介石望子成龙的厚望和最后一次帮扶自己爱子的深谋远虑。
单纯从风水来说,蒋母之墓前有望,后有靠,藏风纳气,植被茂密,清幽宁静,明堂辽阔,站在顶上正好可以望见溪口镇城。
多年以后,蒋介石败退台湾,我党严格保护蒋家祠堂和蒋母陵墓。
蒋介石曾托人来问,中央回信“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并且后来还出资保护蒋母之墓,蒋家父子对此都非常感怀。
我党能以广阔胸怀,没像之前的封建帝皇一样,战胜了就去挖人家祖坟,足见风水能改变一时之运势,让蒋介石成为民国一时之风云人物;
但历史唯物论告诉我们,得民心和行正道才是延续长久统治的唯一办法,所以我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也因此,对蒋母之墓的保护成了国共两党的柔性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