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巧合吗?1860年,额尔金在圆明园放了一把火,烧了三天三夜,三年后,他的住所被雷劈中引发大火,尸首也烧了三天三夜,这是巧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860年深秋,京西北风呼啸,海淀一带乌云沉沉,三千五百名英法联军士兵手持火把,分头奔向圆明园各处殿宇,密林深处的宫墙被斧头凿开,金瓦飞檐之下,干草、油脂、硫磺等易燃物早已堆放妥当。 额尔金策马站在远处高地,望着园林腹地一声令下,火舌便从偏殿檐角攀升而起,吞噬起康乾盛世留下的千重楼宇。 火势很快穿越假山与池水,缠上屋脊、梁柱和朱漆宫门,空气中弥漫着檀香混着纸灰,烧焦的画轴和书页在空中飘荡,如同黑色蝴蝶。 三日三夜,火光映红夜空,远在城中的百姓在屋顶遥望,看见天空不时有字画残片坠落,光滑如绸的纸面还闪着金粉墨迹。 园内数百名太监、宫女和工匠未能及时逃出,或葬身殿中,或投湖自尽,烧毁的不是一座园林,是一个王朝精致的外壳,是几代人以诗意和权力堆叠的梦境。 大水法的喷泉化为焦黑石骨,玉带桥断裂塌陷,缂丝帷幔与珠帘俱化尘埃,池边的铜鹤嘴中夜明珠已不知去向。 英军离开时,库房空空,宫墙残破,有人在断壁中拾得被火燎过的瓷片,也有老百姓将烧焦的书卷带回家中,当成传家之宝。 此后数十年,北京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圆明园的文物多带火痕,是冤屈之印,琉璃厂的古玩商隔三岔五能收到几件来历不清的器物,带着炭色裂痕与焦痕,有人说,那是死在火中的匠人心血凝结成的愤怒。 火灾发生整整三年之后的1863年,印度的雨季潮热沉闷,喜马偕尔邦的总督官邸建在山腰上,是一栋三层小白楼,用缅甸运来的柚木搭梁,号称防潮防火。 6月24日凌晨,一声炸雷划破夜空,一道紫白色电光斜劈而下,精准命中房屋东翼,火光从檐角迅速窜起,沿着干燥的木梁蔓延开来。 风助火势,整栋官邸在夜色中如同点燃的灯塔,锡克族卫兵试图泼水压制,发现水缸中的水似乎被蒸发得飞快,火焰反而越泼越盛。 额尔金穿着睡衣从床上惊醒,瘸腿拖着步子奔向楼梯口,不料屋顶一根主梁折断,正中其腿。 他跌倒在地,想呼救,却被浓烟呛得喉咙发哑,后续赶到的救援人员只在二楼一角找到了他烧焦的半截遗体,手中还紧攥一只鎏金鼻烟壶,这只鼻烟壶在辨认后被确认为圆明园海晏堂陈设之物。 这场火灾延续整整三日,最后一夜雷雨骤停,火势也随之熄灭,其后的调查报告指出起火原因是雷电,但未能解释为何柚木结构燃烧如此迅猛。 英国议会为此开会,史学界也将此案列入“维多利亚十悬案”之一,即便至今,也未能得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北京的茶馆里,说书人早已把这事编成段子,讲得头头是道,有老旗人咂着嘴说:三年前他放了三天三夜的火,三年后也烧了三天三夜,这不是现世报是什么? 天公有眼,火从天降;人命关天,公道自来,那些收藏圆明园文物的外国博物馆,对此讳莫如深。 据说有法国家博馆在展出兽首铜像时,展柜玻璃连续三次无缘炸裂,馆长事后改了布展方案,还特地安排神职人员做了祈祷。 圆明园遗址至今还留着几根黑灰斑驳的石柱,大水法前断水的喷泉口被草根填满,每年春日,总有嫩绿的芽从汉白玉裂缝中探出,倔强又不声张。 游客在讲解声中走过,红领巾的孩子站在焦黑的台阶前问:石头怎么烧不化?老师答:有些东西确实烧不化,就像中国人的骨气。 这话飘得远远的,被风吹入残墙之间,火过去了,话留下了,有没有报应,信与不信,全在人心。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新网——《下令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怎么死的? 葬身火海中》
这是巧合吗?1860年,额尔金在圆明园放了一把火,烧了三天三夜,三年后,他的住所
如梦菲记
2025-05-04 15:43:09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