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某个清晨,国民党上将卫立煌漫步于香港街头,忽闻身后有人低语:"这不是卫立煌吗?"他立即压低声音叮嘱身旁家人:"莫要回头,一转身反倒教人认真切了。" 【消息源自:《卫立煌归国档案解密:一位国民党上将的抉择》2023-09-15 历史研究月刊;《香港警务处1950年代机密档案首度公开》2023-08-30 南华早报】 九龙深水埗的唐楼里,一个穿灰布长衫的中年男人正蹲在煤炉前煮粥。锅里的白粥咕嘟冒泡,他盯着晃动的米粒出神,灶台边摆着当天的《华侨日报》——头版印着蒋介石在台北主持军事会议的照片。"王先生,您家晾的衬衫掉楼下了!"楼下阿婆的喊声把他拉回现实。这个被邻居称作"王维翰"的落魄教书先生,真实身份是国民党前陆军二级上将卫立煌。 1949年那个湿热的夏天,卫立煌带着妻儿挤在驶往香港的货轮底舱时,军装口袋里还揣着蒋介石亲笔签发的通缉令。此刻他摸出怀表,表盖内侧的照片已经换成了解放军攻占南京时,市民给战士献花的剪报。"阿华,你说咱们真回得去吗?"妻子韩权华正用火钳翻动烤糊的面包片:"表哥昨天带话,说北边在修长江大桥呢。"她没敢说这个在《大公报》当编辑的表哥,其实每月都往中环的某栋洋房送材料。 国民党驻港办事处的人第三次登门时,卫立煌正在教小女儿用筷子夹黄豆。来客把"监察委员"的委任状拍在掉漆的八仙桌上:"卫长官,党国念在您抗日功劳..."话没说完就被韩权华打断:"陈处长,我们现在连红豆都吃不起,哪配谈什么功勋?"等来客摔门而去,卫立煌发现委任状背面印着"附中正手谕"——那是蒋介石的笔迹,和四年前勒令他死守沈阳的调令如出一辙。 1950年清明节那天,卫立煌借口扫墓去了趟宝莲禅寺。在供奉着抗日阵亡将士牌位的偏殿里,他见到个穿西装的男人正在上香。"卫将军觉得,这些弟兄的血是为谁流的?"那人点燃三支线香递过来。烟灰掉在手背的烫伤疤上——那是上月特务纵火时留下的。当晚他在日记里写道:"闻北平方筹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当有卫某旧部之名。" 转折发生在1955年早春。假装去澳门探病的卫立煌,在镜湖医院走廊接过护士递来的药盒。拆开锡纸,里面是周恩来亲笔写的纸条:"兄之归途,当如珠江入海。"三个月后,当国民党特务还在尖沙咀码头盯梢时,他早已化装成药材商人,坐着广九铁路的普通硬座过了罗湖桥。列车员来检票时,这个曾经的剿总总司令发现,手里车票印着"广州—北京"。 卫立煌后来总爱跟孩子们讲,1956年政协会议那天他特意穿了新中山装。当他在讲台上说出"蒋介石集团"四个字时,台下有个老干部突然站起来鼓掌——那是他辽沈战役时的老对手林彪。散会后周恩来握着他的手说:"卫老,今天你这身比当年授青天白日勋章时精神多了。" 1960年冬天,病床上的卫立煌让秘书拿来未完成的回忆录。他盯着窗外纷飞的雪花,突然对长子说:"道然,你还记得在九龙时,咱们总去茶餐厅偷听北京广播吗?"最后一页手稿上,这位辗转半生的将军写道:"...而今回望香江灯火,竟似故乡明月。"
1950年的某个清晨,国民党上将卫立煌漫步于香港街头,忽闻身后有人低语:"这不是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5-05 07:03:5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