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向国家捐献30架飞机、一万多张羊皮的五世嘉木样活佛——丹贝坚赞,留下了一张罕见照片。与传统的出家人不同,丹贝坚赞并不是一个不问世事的佛门中人,除了研习佛法之外,他还是一个十分爱国的僧人。 1916年3月12日,丹贝坚赞出生于四川西康理塘的一个名叫营官坝彩玛村的地方。他的父亲,贡保端主(黄位中),是一位有威望的军人,从小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丹贝坚赞的童年充满了对军事和国家的崇敬与憧憬。 1920年,经过九世班禅的卜算,摄政唐仓活佛认定了年仅四岁的丹贝坚赞为第五世嘉木样活佛的转世,将他迎回拉卜楞寺,并正式确立其活佛地位。这一事件标志着他一生中非凡使命的开始。在拉卜楞寺,丹贝坚赞接受了严格的佛学教育,同时也逐步展现出他的领导才能。 在抗日战争的硝烟弥漫中,丹贝坚赞作为一位活佛,深知国家存亡之急。他所在的拉卜楞寺远离战争前线,但战争的阴影未曾远离。在得知国内前线对飞机的迫切需求后,丹贝坚赞决定出资购买飞机以支援抗日战争。 他首先与寺内高僧进行了多次讨论,虽然有些保守的声音担心巨额花费可能影响寺庙的日常运作,但丹贝坚赞坚持认为这是救国的关键时刻,每一份力量都不应袖手旁观。他最终说服了所有人,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接下来的行动是秘密而迅速的。丹贝坚赞通过寺庙与外界的联系人,联系到了国外的几家飞机制造商。这一过程中,他亲自参与了与外商的谈判,展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果断和智慧。他的远见和坚持最终使他以优于市场的价格订购了30架飞机。这些飞机包括轻型战斗机和运输机,非常适合山区作战和快速部署。 在飞机购置完成后,丹贝坚赞面临的一个大挑战是如何将这些飞机安全运输回国。他组织了一支专门的队伍,负责处理与外国船运公司的协调工作,以及与中国的抗日军事指挥部的对接。每一架飞机的到来,都在抗日将领中引起了一阵阵欢呼,这些飞机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空军的实力,为前线战士提供了宝贵的空中支持。 在飞机捐赠的同时,丹贝坚赞还注意到了国内皮革的短缺,这对于军队的装备同样是一个巨大的障碍。考虑到拉卜楞寺附近地区养殖业较为发达,特别是羊皮的储备较多,他决定再次动用个人以及寺庙的资金,购买了一万多张优质羊皮捐给了国家。这批羊皮后被制作成为了战士们的冬季服装和其它军用物资,为抗击严寒提供了帮助。 此外,为了确保所有捐赠的物资能够直接支援到最需要的地方,丹贝坚赞还建立了一个临时的物流小组,这个小组由他亲信的僧侣和一些熟悉军事和物流的在家信徒组成。他们负责与国民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确保每批捐赠的飞机和物资都能够迅速而准确地送达前线。 在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后,丹贝坚赞并未停歇,他继续推动着藏区乃至全国的佛教文化交流与发展。1947年,当他的事业达到顶峰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却无情地夺走了他的生命。他因感染风寒引发的并发症,在医治无效后于同年4月14日圆寂,年仅32岁。他的去世对藏区乃至整个中国佛教界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损失。这位年轻的活佛,以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丹贝坚赞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他个人的慈善和援助活动上。他的行动鼓舞了无数的藏族僧侣和信徒,也为藏区甚至全国的佛教徒树立了一个模范的榜样。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身为僧人,心系天下”的精神境界。丹贝坚赞的一生虽然历经战火与病痛,但他始终未改其爱国爱教的初心。 在拉卜楞寺,丹贝坚赞的名字成了每个僧侣和信徒口中的崇敬之词。他不仅关心佛教事务,更把爱国情怀融入到了宗教实践中。他的行为让人们看到了佛教与民族主义可以如何和谐的结合,展示了宗教领袖在社会政治中的独特作用和影响力。 丹贝坚赞生前曾多次主办和参与各种佛教讲学和文化交流活动,无论是在藏区还是在更广阔的地域,他都致力于推广佛教文化,弘扬佛教的慈悲和智慧。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民众对佛教的理解和尊重,也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在抗战胜利后,丹贝坚赞并没有停止他的教化和援助活动。他深知战后中国仍面临许多挑战,因此他继续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国家的重建工作。无论是重建战后的废墟,还是恢复教育和医疗设施,丹贝坚赞都积极参与其中。他的贡献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尊敬,他的精神成为了鼓舞后来人的源泉。 丹贝坚赞用他短暂而精彩的一生,证明了一个人的力量是如何能够影响一个时代,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他的一生是对佛教“慈悲为怀”的最好诠释,也是对“身为僧人,心系天下”的理念的完美体现。
绝不允许“亲华派”上台!美国使出下流手段,韩国上下目瞪口呆
【6评论】【18点赞】
谢挺疯
伟大人物,可惜没多少人知道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