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中国血统的印尼人,为何能被称为“中国之子”?答案藏在熊德龙的人生轨迹里。

吃瓜少女孙答应哦 2025-05-05 13:44:18

一个没有中国血统的印尼人,为何能被称为“中国之子”?答案藏在熊德龙的人生轨迹里。   这个印尼与荷兰混血的富商,从襁褓中就被华人夫妇收养,养父母用客家文化的“根”滋养他——教他说梅州话,带他拜关帝庙,让他在椰风蕉雨中读懂“落叶归根”的深意。   成年后他坐拥印尼最大的华文报业集团,却把七成利润砸向中国大地:贵州山区的希望小学、四川灾区的救护车、梅州城里的德龙会堂,甚至给家乡教师设立每年100万元的奖教金,一捐就是五年。   有人算过,他40年累计捐了4亿多,相当于每天往中国土地上撒2700块。这种近乎偏执的“中国情结”,在汶川地震时达到顶点。   2008年5月,当印尼《国际日报》头版刊出“中国挺住”的标题时,熊德龙正忙着把1.55亿印尼盾(约合1.1万美元)塞进捐款箱。   那些天他几乎住在报社,亲自校对每一篇救灾报道,甚至把自己的私人飞机改装成物资运输机。   更让人震撼的是,他在印尼发起万人签名活动,用客家山歌改编的赈灾歌曲响彻雅加达街头。   有印尼记者问他:“你明明是印尼公民,为何比中国人还着急?”他拍着胸脯吼回去:“我的血是红的,心是中国的!”   最绝的是他的“文化反攻”。1993年收购美国《国际日报》后,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人民日报》海外版内容整版嵌入,每天让240万美国读者看中国故事。   南海仲裁案闹得最凶时,他在报纸头版用中英文同步痛斥“颠倒黑白”,气得菲律宾驻印尼使馆打电话抗议。   有人笑他“花钱买骂名”,他却把抗议信裱起来挂在办公室:“能让西方听见中国声音,挨骂也是勋章。”   有人眼红他的影响力,造谣说他“用捐款换商业特权”。可查遍他的商业版图,印尼的房地产、美国的酒店业,没有一项与中国政府有利益勾连。   反倒是他把《国际日报》办成纯公益平台,免费为中国21个省市做形象推广,连梅州市政府都不好意思:“熊先生,多少收点广告费吧?”他摆摆手:“我卖报纸是为了让世界看见中国,不是卖中国。”   2023年,广东省政府颁给他“友谊奖”,颁奖词写着:“他用行动证明,爱国无关血脉,只关真心。”   站在领奖台上,这个76岁的老人哽咽着说:“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当上中国公民。但我儿子是中国人,孙子也是中国人,这份中国心,永远不会断。”   血统从来不是羁绊,真心才是跨越山海的桥梁。当熊德龙在梅州街头被乡亲们围拥着喊“德龙叔”时,当他的报业集团让“中国声音”响彻全球时,那些质疑他动机的人该明白:真正的赤子,从不需要用护照证明忠诚。   正如他常挂在嘴边的客家谚语:“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这个没有中国血统的“中国之子”,早已把根扎进了神州大地的血脉里。

0 阅读:123

猜你喜欢

吃瓜少女孙答应哦

吃瓜少女孙答应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