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南京肿瘤医院一名医生被揭露,竟然在过去14年里,偷偷为支付不起医

如梦菲记 2025-05-05 15:44:30

2019年,南京肿瘤医院一名医生被揭露,竟然在过去 14 年里,偷偷为支付不起医疗费用的病人垫付钱款,并谎称是慈善捐款,直到医院在 2019 年进行账目检查时,才揭开了这个秘密,此人正是南京肿瘤医院的席玮医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9年,南京肿瘤医院在一次常规账务审查中,无意间揭开了一段持续了十四年的秘密,一些以“慈善捐助”名义入账的住院费用引起了财务人员的注意。   款项来源模糊不清,受助人却总是集中在经济拮据、病情严重的患者身上,经过一层层核对与回溯,谜底指向了同一人:席玮,一位在医院默默工作多年的医生。   这个名字,在此前并未在媒体或公众视野中频繁出现,他的日常就像大多数临床医生一样,查房、看病、开会、值夜班,偶尔加班到深夜。   没人想到,这样一个不动声色的人,会在过去十四年间,持续用个人积蓄为素不相识的患者垫付医药费,没有署名、没有留痕,甚至连病人本人都不知情。   故事始于2005年,那一年,一位农村患者在确诊后陷入治疗困境,治疗方案明确,却因支付不出初步住院费用而犹豫再三,席玮了解情况后,走到缴费窗口,拿出自己的工资卡,为这位患者缴清了1000元。   他没有告知任何人,只留下“慈善项目”的名义,那一刻,也许连他自己都未曾想到,这次举动会延续十数年。   之后的每一年,席玮都会选择几位经济困难、病情危重的患者,从工资中扣除部分资金,为他们缴纳部分住院或治疗费用。   金额从一千至五千元不等,他不直接转交现金,而是通过医院系统悄悄完成,他深知,大多数患者在困顿中最怕的不是花钱,而是“欠人情”,他选择做那只“不伸手的援助之手”。   医院中流传着“慈善账户”的传闻,很多同事认为那是一笔外部基金的资助,却从未追究背后来源。   久而久之,这笔“慈善款”成了医院内部的一段口耳相传的故事,却没有人真正知道这位“慈善人”就在他们中间,席玮每次听到这样的说法,脸上总挂着温和笑意,却从不承认,也不否认。   其实,席玮并非生于富裕之家,他的父母是普通基层医生,自小生活节俭,他记得父亲曾用全家一个月的口粮,换来一位孤寡老人半年的药费,他记得母亲背着自己将家中积蓄分批塞进患者的账本。   这样的记忆在他心中扎了根,后来他成为医生,这些种子开始发芽,他并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伟大的事,他只是觉得,这是医生应做的延伸,是对“救人”二字的真正回应。   他的妻子是一名护士,对这一切了然于心,他们夫妻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还需偿还房贷,也要抚养女儿。   但他们早早商量好,每月从工资中预留一部分作为“无名预算”,用于帮助那些走到生命边缘、却求助无门的人,有一年春节,他们甚至放弃回老家团聚,只为节省一笔旅费,补贴一位孤老患者的治疗。   没有年夜饭,没有烟花爆竹,他们围坐在简朴的客厅里,吃着热腾腾的速冻饺子,却都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满足。   席玮资助的很多人,最终都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癌症晚期的治疗常常是对家庭经济的巨大冲击,而这些患者,有时也仅仅希望在人生尽头不那么痛苦。   他给予的,不只是金钱的援助,更是尊严的延续,这份隐秘的善意,在2019年被意外揭开之后,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许多人第一次知道,一个普通医生,用十四年的坚持为几十位病人点亮了临终前的微光。   面对蜂拥而至的采访请求,他始终保持克制,只表达一个愿望:希望社会能建立更多常态化、制度化的医疗资助渠道,不让救治的责任,落在某一个医生或护士的肩头。   他说,善良不是稀缺品,它本该在制度之中流动,这个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并不是因为他一个人的坚持,而是因为它反映了我们对公平、温情和良知的渴望。   席玮没有讲过豪言壮语,也没有从善举中获取任何利益,他只是,用最朴素的方式,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无人知晓的守护。   他的行动无声,却在患者心中掀起涟漪,他没有留下名字,却在人们记忆里,留下了医者仁心最真实的模样。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咸宁新闻网2019-04-08 ——“暖心医生”为病人捐款14年 “谎称”是慈善捐助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