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场阅兵一直是俄罗斯对外展示国家姿态的重要仪式。 而这一次,国际社会的态度变了。 美印两国降级参加,中方确认出席,乌克兰却扬言要“制造事端”,局势充满变数。
美国没打算派出高层官员出席。 不是因为行程冲突,而是根本就不打算沾这个场。 白宫的表态是冷处理,属于既不插手也不支持的立场。 他们希望减少与俄罗斯在公开场合的直接对抗,但又不愿意显得退让,这是一种对外展示“高姿态、低干预”的策略。
印度这次的操作看起来更耐人寻味。 曾经与俄方军备联系紧密,如今却只是象征性地派出中级代表。 这一“降级”背后,是印度一贯的“平衡战略”在作祟。 既不想得罪俄罗斯,也不愿得罪西方国家,尤其是在俄乌战争仍未明朗的时候,印度的算盘打得比谁都精。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态度相当明确,派出高级别代表出席红场阅兵。 这不仅是对俄方的支持,更是对二战历史的尊重。 中国对这一历史节点的重视,从来不是虚张声势,而是立场表达。 在一个西方普遍“观望”的局面下,中国的出席,释放出的信号很清楚:我们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而改变对待历史的态度。
问题出在乌克兰那边。 基辅方面直接表态称“不会让这场阅兵风平浪静”。 并且有部分乌方高级军政人员暗示,可能会有“非常规动作”。 他们没有说得很明,但话说到这份上,已经让各方神经紧绷。 乌克兰的打算是什么?并不是简单地“报复”俄罗斯。 他们要借着这场全世界聚焦的阅兵仪式,在国际媒体的镜头下,打响一场“舆论战争”。
基辅政府明白正面战场上他们无法撼动俄军,更无法改变实际控制区的局势。 于是把资源投注在国际话语权上成了他们的唯一选择。 在乌克兰看来,哪怕没有实质打击,也要“让世界知道俄罗斯不安宁”。 他们想制造一种印象:只要乌克兰不满意,就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堂而皇之地举办庆典。 这样的做法从去年开始已经有迹可循。 乌方频繁在国际大会期间制造信息战、挑动话题、借助西方舆论对俄施压,已经成了一种常规操作。
而这次阅兵显然被视作是一个“放大器”。 通过在高关注度事件中释放激进言论,乌克兰能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也有望争取到更多的军援与人道资源。 但这条路也不是没有代价。 一旦真的在红场周边出现“意外事件”,后果很可能失控。 不只是俄乌之间的冲突升级,更可能引发俄方的强烈军事反应。
俄罗斯并不是没有划出红线。 克里姆林宫内部人士多次强调,红场阅兵“不容任何形式的挑衅”,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真正的“行动底线”。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普遍选择“退一步”的姿态,不愿高调参与,也不直接劝阻乌克兰。 为什么?原因并不复杂,他们现在的处境,说白了就是在“风险控制”。 西方各国政府都明白,任何在红场发生的突发事件,都有可能点燃更大的地缘政治冲突,甚至是局部扩战的导火索。
他们希望保留对乌援助的主动权,同时又担心乌克兰的行动失控会影响到自身利益。所以干脆不正面表态,也不强力约束,而是静观其变。 这不是简单的冷漠,而是一种“谨慎策略”。西方国家内部对乌克兰的不确定性早已有共识,他们清楚,不能全盘压上。 他们的精明在于,只要乌克兰“有动静”,就能继续用“受害者”的身份替其拉选票、抢舆论、保联盟;但一旦乌克兰失控,他们也能随时“切割风险”。 这种操作手法,其实比乌克兰的激进更现实。
西方已经不再想亲自下场,他们更倾向于“代理战争”,把资源投出去,把责任推出去,把损失规避掉。 俄方也看透了这一点。 这次阅兵,除了展示军力,也是一次对国际秩序的“政治宣告”。 他们想传达的信息很明确:即便孤立,我们照样过日子;即便被围堵,我们依旧维持主权尊严。
乌克兰想要用“场外操作”来重构局势,这场豪赌风险极高。若不能在国际上赢得足够的呼声和支持,反倒可能引火烧身。 大国之间的较量,从不会在台前结束。